正文 第三節 女性更年期心理(1 / 2)

故事:

李薇即將滿50歲了,這段時間她變得失眠健忘、情緒煩躁。按理說,她是一個幸福的家庭主婦,丈夫事業順利,女兒學業優秀。但她卻感到莫名的孤單和寂寞。強烈的失落感令她非常不安,甚至找來私家偵探調查丈夫和女兒的行蹤。在步入更年期這個特殊的人生階段,她的委屈、煩惱和惶恐能得到親人的理解嗎?

對於四五十歲年齡段的女性,進入更年期的確算得上是一件大事。情緒開始不穩定,易緊張激動,胸悶氣短,心悸等等,這些都是更年期的表現。可是還有一些女性更年期的生理現象消失了,情緒仍然沒有好轉。這是因為情緒變化除了更年期生理的影響外,還有一部分屬於心理的變化。更年期的女性“更”心理也很重要。

一、女性更年期的心理變化

人的一生要經曆兩次性激素的波動,第一次波動是性激素的“漲潮”,它使人從稚童進入了青春期;第二次波動是性激素的“退潮”,它使人從壯年轉入更年期。女性的更年期又稱絕經期,指最後一次月經來潮前後的一段時間。女性更年期一般在45~50歲左右,或推遲到50歲以上,少數人提早到40歲左右,結束的時間一般在絕經後的2~3年。男性大致在55-60歲左右進入更年期。

這段時期,男性的更年期病態反應一般不明顯。女性則不同,更年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卵巢內分泌發生變化。更年期開始後,卵巢逐漸衰退萎縮、創刊激素分泌減少,性腺功能下降,由於這種變化與神經係統之間有著相互製約的關係,因而隨著卵巢內分泌的改變,神經係統也會受到一些影響,產生一些波動。另外,由於卵巢功能的減退,月經開始出現紊亂,月經的間隔時間或長或短,極不規律,月經量也時多時少,也有突然停經的。在這個時期由於植物神經紊亂而引起體內各器官的功能失調,其症狀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的麵部潮紅,容易出汗,頭暈惡心,食欲不振,失眠心悸,血壓不穩,易疲倦等,直至排卵停止,月經斷絕。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內分泌激素的一時紊亂,影響中樞植物神經的功能,使神經係統活動的平衡失調,對外界適應力降低導致交感神綿綿應激性增加。這就是婦女性激素減退時可激起心理波動的原因。

婦女更年期出現的上述症狀,大多是屬於心理上的病,因此,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隻要注意和加強心理調節,這些症狀會順利地消除。從心理方麵看,女性在更年期容易精神緊張,煩躁激動,情緒不穩,憂慮多疑,易怒等;從生理方麵看,感覺忽冷忽熱,眩暈頭痛,失眠耳鳴,心慌手抖,四肢發麻,神疲乏力等。更年期的生理變化不可忽視,但心理上的波動更應該受到重視。醫學心理學的研究證明,精神因素是“更年期綜合症”的重要發病條件。女性更年期綜合征是一種由於大腦皮層功能與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其具有代表性的臨床表現是,不明原因的出現全身潮熱、手足心發熱,伴有心率並不增快的心慌、心跳、失眠、多夢等一係列症狀。因受到內分泌異常變化的影響,女性在此期間會出現月經的異常改變,呈現月經紊亂、減少乃至絕經;可能會有身體發胖、體形的變化;此外,骨質疏鬆、血壓升高及血管硬化等中老年的常見疾病也有所增多。在精神與心理方麵,罹患更年期綜合征的中年婦女還會出現焦慮、抑鬱、性冷淡及失落感等心理失衡現象。

另外,還會出現焦慮、抑鬱、性冷淡及失落感等心理失衡現象。婦女在更年期所表現出生理方麵的不適與症狀是引起心理失衡的主要誘因,生活方麵的負擔與壓力也是引起更年期心理失衡的誘因之一,而心理失衡反過來又會加重更年期的生理改變,使更年期綜合征症狀更加明顯。因此,在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的防治上,不僅要重視生活調理,還要加強精神與心理方麵的調節。心胸狹窄,敏感拘謹,沉默寡言,愛生悶氣的女性更容易在更年期出現心理波動,因此,要避免或減少更年期的不適症狀,注意自身的心理調節,十分重要。

二、更年期心理調節

女性在更年期中所表現出生理方麵的不適與症狀是引起心理失衡的主要誘因。生活方麵的負擔與壓力也是引起更年期心理失衡的誘因之一,而心理失衡反過來又會加重更年期的生理改變,使得更年期綜合征症狀更加明顯,二者之間形成惡性反饋。因此,女性在更年期不僅要重視生活調理,養成良好生活方式,還要加強精神與心理方麵的調節,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這一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