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心理疾病的誘發因素(1 / 1)

隨著現代化在我國的急速推進,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產生心理問題和疾病的人群也急劇增加。調查表明,精神疾病已超過心血管病,躍居我國疾病患者的首位,約占20%。

現代社會誘發心理疾病的因素主要有:

一、超負荷的工作壓力

在社會整體節奏迅速加快的同時,女性群體更是被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所困。她們中的很多人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時的調適,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焦慮不安、精神抑鬱等症狀,重則誘發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從生理角度講,一個人的精神如果總是高度緊張的話,會造成內分泌功能失調及免疫力下降,易產生各種身心疾病,甚至會導致“過勞死”。

二、感情與家庭的變故

現代社會中,因為感情受挫和婚姻變故所引發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失戀無疑是很痛苦的情感體驗,失戀的一方會因對感情的難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會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產生心理障礙甚至是不理性的過激行為,給對方和自己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隨著現代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對婚姻質量的重視和要求,離婚率在我國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離婚後的受損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經受不住這種變故的打擊,造成心理傷害。一項相關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離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壓力過重的約占70%,這一群體非常需要心理支持與幫助。

三、對網絡的依賴心理

網絡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其負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廣大青少年,對網絡有著極大的興趣,上網成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適當上網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時間上網,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網站,極可能誘發上網人群的心理疾病。如長期上網聊天、遊戲、網戀,極可能使上網者因長期處於虛擬狀態而影響其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嚴重者甚至會發生人格分裂。

四、對社會飛速發展不適應

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有許多人因種種原因而產生不適應感,如對社會上的不公現象看不慣、對一些改變了的生活習慣不能適應、信仰的泯滅而產生的無歸屬感等,這些往往導致現代人心理失衡和對生活的無望感。

五、現代社老年人失愛

隨著我國社會老年化的愈加嚴重,對老年人晚年的精神關愛已成為一大社會問題。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基本得以滿足,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卻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懷尤重於物質幫助。調查表明,目前我國老年疾病患者中50―80%源自於老年人的心理疾病,約70%的心理疾病是老年人缺少精神關懷所引起的,如現代社會中老年人的“空巢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