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常見女性心理疾病的種類(1 / 3)

女性由於自身的生理特點與特殊的社會環境的壓力,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出現較男性多,據國外心理學家調查,接受精神療法的男女病人,比率大約為1:2,女性高於男性。國內心理學工作者調查也有同樣的結果。

從心理角度看,凡是不能與周圍環境取得良好適應的心理和行為,都是心理疾病的征兆。常見的婦女心理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神經衰弱

故事:

最近總失眠,不知為啥,躺在那裏就是睡不著,輾轉難眠,瞪著眼睛發呆。半夜三點多才睡,一早醒來,一點精神都沒有,渾身散了架一樣。這才剛剛開始,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四天。是想的太多了嗎?跟別人說,他們都很驚訝地看著我說:“怎麼了,有心事嗎?到底為什麼?”我到底該怎麼辦?

神經衰弱是因長期過度緊張,思想負擔重等負性情緒以及極度疲勞引起的大腦高級神經係統失調的一種疾病。

神經衰弱的異常心理表現是:經常頭痛、頭暈、煩躁、既易興奮又易疲勞,夜間難於入睡,精神萎靡,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衰退,情緒激動等。

(二)憂鬱症

故事:

羅某是一所職業中學的副校長,可前一段時間,他突然感到情緒低落,對所有的一切都無興趣,常常感到困倦、乏力,最後嚴重到臥床不起,甚至上衛生間也要人攙扶。羅剛明顯消瘦、蒼老,家裏人四處求醫,但效果不佳。朋友建議羅去看心理醫生,他堅決不接受,認為自己心理是“正常”的。最後還是通過行政命令,羅勉強住進了醫院。

診斷結論:抑鬱症

科學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易患抑鬱症。女性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是25%,而男性終身患病率則為12%。女性遭受抑鬱病症困擾的危險性是男性的兩倍。全世界的女性中,大約每8個人中就有1位女性在一生的某個階段會遭受抑鬱症的困擾。

有些女性患抑鬱症後往往會有某些“出格”的臨床表現,除心情愁苦、煩躁外,還伴有食欲亢進、對碳水化合物極度渴望、對糖類食品進食過度,繼之出現體重增加。男性抑鬱症患者經常出現的絕望感、悲觀厭世、性欲減退及行動遲緩、言語緩慢、思維遲滯等在女性抑鬱症中卻不很突出,而代之主訴各種軀體不適、焦慮、煩躁、緊張、自責、驚恐發作(可能被誤診為心髒病發作)、厭食或貪食。由於多數女性平常操持家務,對自己患病後不能照顧家人而表現出內疚,這種自責、焦慮不安等情緒變化很容易被人理解為正常的情緒反應,所以容易被忽視,結果得不到及時的診治。

目前,抑鬱症的確切發病機製尚不清楚,但是對多數學者認為患者的發病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女性由於存在下述的易感因素,從而使她們更容易患抑鬱症:

遺傳易感性:遺傳因素提高了女性患抑鬱症幾率的50%。匹茨堡大學醫學中心近來研究發現,婦女染色體片段2p33~35的特定基因異常導致女性在早年就會發病,表現為反複發作的抑鬱症。

生物學易感性:女性的雌激素、孕激素以及其他性激素在女性初潮、月經周期、妊娠、圍產期(產前、中、後)、圍絕經期(更年期)都會發生劇烈變化。這種變化間接導致神經遞質代謝異常,最終導致抑鬱症。經前期綜合症累及20%~40%的育齡期婦女,而更加嚴重的經前期心境惡劣障礙會在5%的育齡期婦女中見到。孕婦妊娠期間有4%~15.6%患有抑鬱症,10%~15%的母親在生育後6個月患產後抑鬱症。

社會心理易感性:根據對30個國家超過3萬人的調查顯示,女性更容易抱怨說她們正處在緊張的情緒之中。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遭受某些極度緊張的特殊狀況,比如性虐待、家庭暴力等。

此病是因長期壓抑,憂慮而引起的神經病反應,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身體及生理上的不良反應,如缺乏食欲,失眠,易疲倦,有的外表略有駝背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