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卻笑著搖搖頭:“生死之事,上天自有定數,我已五十有六,人生已然如此,別無牽掛,隻是有一件事情還要交代。”
錢德洪和王畿停止了悲泣,抬起了頭。
“我死之後,心學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學,已經全部教給了你們,但心學之精髓,你們卻尚未領悟,我有四句話要傳給你們,畢生所學,皆在於此,你們要用心領會,將之發揚光大,普濟世人。”
天地竟是如此之寧靜,大風拂過了空曠的天泉橋,在四周傳來的陣陣風聲中,王守仁高聲吟道: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錢德洪與王畿一言不發,摒氣凝神,記下了這四句話。此即為所謂心學四決,流傳千古,至今不衰。
吟罷,王守仁仰首向天,大笑之間飄然離去:“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嚎哭而來,歡笑而去,人生本當如此。
而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天泉論道,王守仁將他畢生的坎坷與智慧傳授給了後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是王守仁先生還不能光榮退休,因為他還要去山區剿匪。王先生雖說是哲學家,但某些方麵卻很像湘西的土匪,放下槍就是良民,拿起槍就是悍匪,一旦兵權在手,大軍待發,他就如同凶神惡煞附身,開始整頓所有部隊,嚴格操練。
這其實並不矛盾,因為王守仁很清楚,對於叛亂者,講解哲學是沒有用的,隻有開展武裝鬥爭,槍杆子才是硬道理。
這就是智慧,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意。
不過估計王守仁先生也沒想到,他的到來對這場叛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起碼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名聲到底有多大。
就在聽到王守仁前來征討的消息後,領導叛亂的兩個首領當即達成了共識——投降。
王先生實在是名聲在外,他的光輝業跡、犯事前科早就街知巷聞,連深山老林裏的少數民族也是聞名已久,叛亂者也就是想混口飯吃,犯不著和王先生作對,所以他們毫不遲疑地決定接受朝廷招安。
但這二位首領倒還有個擔心,由於王先生之前的名聲不好(喜歡耍詐),他們兩個怕就算投了降,到時候王先生陰他們一下,翻臉不認人怎麼辦?
但事到如今,投降生死未卜,不投降就必死無疑,還是投降吧。
其實王守仁先生還是守信用的,隻有對不講信義,玩弄陰謀的人,他才會痛下殺手,見到這二位首領後,他下令拖出去打了頓板子(教訓一下),就履行了諾言。
就這樣,朝廷折騰了幾年毫無辦法的兩廣之亂,王守仁先生老將出馬,立馬就解決了。這件事情給他贏得了更多的榮譽,朝廷上下一片讚揚之聲,但這最後的輝煌也燃盡了王守仁的生命之火,他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
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的肺病發作,在生命垂危之際,他提出了最後一個要求——回家,從哪裏來,就回哪裏去吧!
可是他的病情實在太重了,要等到上級審批,估計墳頭上都長草了,王守仁當機立斷,帶著幾個隨從踏上了回鄉之路。
但他終究沒有能夠回去。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王守仁到達了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動了,這裏就是他最後的安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