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衍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而陰陽家也因為鄒衍,成為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
但是盡管這些稷下學宮的弟子們,他們後來很可能會成名成“子”,可這學習過程對不敗來說也太枯燥了。或許這些人在學習的時候,自己有可能會覺得很有趣,但是看他們學習的人,可就沒什麼樂趣可言了。因此,就在公孫龍和鄒衍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時候,不敗撇下他們,又去看了一些比較有趣的事情。
淳於髡機智幽默、直言敢諫、能言善辯,被齊威王立為上卿,曾多次代表齊王出使諸侯,都順利地出使,不辱使命,確實是不愧亂世賢臣的稱號啊。
這一次,齊王派淳於髡出使楚國,並特意讓他帶了一隻鵠去,作為贈送楚王的禮物。可意外發生了,淳於髡剛出城門,鵠就飛了。
於是,淳於髡就直接托著空鳥籠,大搖大擺的去拜見楚王了。見了楚王,淳於髡還大言不慚的給楚王解釋道——
“我們的大王派我來向您老人家獻鵠,可當我從水上經過的時候,不忍心看那鳥兒饑渴,就好心放它出來喝水,誰知著鳥兒竟離開我飛走了。我犯了這麼大的錯誤,當場就想刺腹或勒頸而死,可我又擔心別人非議大王您,就因為一隻鳥獸的緣故,而致使我這樣的士人自殺,名聲不好。所以我忍住了,沒有當場死去。
我轉念一想,鵠是羽毛類的東西,相似的鳥兒很多,我完全可以再買一個相似的鳥兒來代替啊。但是我又轉念一想,不對,如果我這樣做的話,那就是在欺騙大王,我不願這樣做。我想來想去,甚至想到要逃到別的國家去,可我又痛心齊、楚兩國君主之間的通使由此斷絕。
我思前想後,最後還是決定前來服罪,向大王叩頭,請求您老的責罰。”
淳於髡這一番話,說得哪是十分巧妙啊:不忍鵠的饑渴,讓它出來喝水,這說明了淳於髡的【仁】,他想要刺腹絞頸而死,說明了淳於髡的【勇】,他擔心別人非議楚王,說明了淳於髡的【忠】,他不願另外買類似的鳥來代替,說明了淳於髡的【信】,他痛心齊、楚兩國之間的通使斷絕,說明了淳於髡的【義】,而才有了甘願前來服罪、領罰,又說明了淳於髡的【誠】。
這事情本來是淳於髡不小心放走了一隻鳥,可經他自己這麼一說,反讓把自己標榜成了一個仁、勇、忠、信、義、誠具備的高大上的聖人了!讓淳於髡這麼一說,誰還會治聖人的罪呢?
結果楚王不但沒有怪罪淳於髡,反而讚賞道:“真好啊,齊王竟有這樣的人,並且這樣的人還來給我們兩國通史,真是太好了。”於是,楚王用厚禮賞賜淳於髡,財物竟然比獻鵠還要多了整整一倍。
除了淳於髡之外,當時在戰國諸雄之中建功立業的,還有商鞅、孫臏、吳起、蘇秦張儀等人。但是除了這些得到重用的人,沒有得到重用,處處碰壁的人更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孟子。
孟子這個老實人的思想主張是“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也就是他想讓君王以身作則以德服人,但是這事情說來容易,做起來又談何容易啊!
當孟子來到梁國覲見梁惠王的時候,梁惠王見到孟子過來了,竟然大呼一聲“老頭,你這麼遠過來幹啥呀?!”其滿不在乎的味道,甚至是蔑視侮辱的意思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