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漫漫金沙塵飛揚——神奇沙漠篇(3 / 3)

湖水蒸幹後的鹽灘上有許多留在地表的礦物質,如石膏、鹽等。從硼砂和其他硼酸鹽中煉出來的硼單質,是製造玻璃、陶瓷、搪瓷、農業化學製品、軟水劑和西藥的一種基本成分,另外其他礦物質在化工生產、醫藥等方麵都有很高的利用價值。

在塞爾斯湖出產的礦物質價值達十億多美元。

南美的阿塔卡馬沙漠出產許多鈉硝酸鹽,用於炸藥和肥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出產了300多萬噸。

美國、智利、秘魯和伊朗出產銅。澳大利亞出產鐵、鉛、鋅礦石,土耳其出產鉻鐵礦。澳大利亞和美國有金、銀和鈾的儲藏等等,這些都是沙漠的“金礦”。

非金屬物質鈹、雲母、鋰、黏土、輕石和金屬渣也盛產於幹燥地區。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藏大多在沙漠地帶。但是這些儲藏並非因為氣候幹燥而成。在這些地區成為沙漠之前,它們是淺海,石油是由海底植物經多年的係列的物理化學變化所形成的,因此,沙漠又可稱為礦物質的海洋、財富的城堡。

4.沙漠的形成

“絲稠之路”沿線是無際的沙漠,它沉寂、荒涼、枯燥卻很神秘,大自然是如何造就了沙漠?地球上的沙漠是如何出現的呢?

沙漠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麵,原因一應是自然環境,就是幹旱和風;另一方麵就是人為因素,對自然界的毀滅性的破壞。

風是製造沙漠的罪魁禍首,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質基礎,幹旱是出現沙漠的必要條件。

風可使岩石風化成沙並將它們運到某處集成沙漠,但並非有風的地方都會形成沙漠,其中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幹旱。缺少植被覆蓋的地表,其土壤會被吹走,岩石會被風化而形成沙漠的源頭——戈壁。戈壁是製造沙子的根源,供應沙漠擴張所需的最基本物質——沙。地球上南北緯13°~35°之間是信風帶,氣壓高,天氣穩定,雨量少,是容易形成沙漠的地方,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沙漠都分布在這些地方,因此,氣候幹燥,地麵缺少植被,風沙過大是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

有些沙漠並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為造成的。如美國在1908-1938年間,由於濫伐森林9億多畝,大片草原被破壞,結果使大片綠地變成了沙漠。前蘇聯在1954~1963年間的墾荒運動中,大量砍伐森林,使中亞草原遭到嚴重破壞,非但沒有得到耕地,卻帶來了沙漠災害,因此,不合理的農墾,過度放牧和大量的樵采,是人為沙漠的主要因素。

5.沙漠裏的奇怪現象

①虛無縹緲的幻覺:在沙漠裏,由於白天沙石被太陽曬得灼熱,接近沙層的空氣升高極快,形成下層熱上層冷的溫度分布,由熱脹冷縮的原理,造成下部空氣密度遠比上層密度小的情況。這時前方景物的光線會由密度大的空氣射向密度小的空氣,發生折射現象,從而形成海市蜃樓。遠遠望去,宛如水中倒影。在沙漠中長途跋涉的人,酷熱幹渴,頭暈目眩,看到下現蜃景,常會誤認為已經到達清涼湖畔,奔走過去後,仍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這種景象隻是一場幻景。

②碎石圈:石頭經過數百年熱脹冷縮一次次碎裂後,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圓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為排列的作品,實際上是自然的巧手妙作。

③鳴沙:鳴沙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是關於愛情的“山盟”之謂,據說,每逢夏季端陽節,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會,然後紛紛順著山坡翻滾下來。這時候沙便發出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象征其愛情也轟轟烈烈,天長地久。據前蘇聯專家彼得洛夫解釋,隻要沙漠麵部的沙子是細沙並且幹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陽曬得火熱後,經風的吹拂或人馬的走動,沙粒移動摩擦起來便會發出聲音,這便是鳴沙。我國寧夏中衛靠黃河的地方有卒鳴沙山。

古人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沙漠裏的一切“怪異”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用科學的道理來說明的,所以每個人都應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新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