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死亡穀的生命—沙漠動物(2 / 2)

(2)駱駝的役用性能。

首先,駱駝是荒漠半荒漠地區,尤其是沙漠地區的主要的騎乘工具,也曾被廣泛用於沙漠考察等工作。駱駝雖不善於奔跑,但其腿長,步幅大而輕快,持久力強,加之其蹄部的特殊結構,因此,適合沙漠中的行走和運輸。在短距離騎乘時,雙峰駝的速度可達10~15千米/小時,長距離騎乘時,每天可行程30~35千米。

其次,在沙漠、戈壁、鹽酸地、山地及積雪很深的草地上運送物資時,其他交通工具往往難以發揮作用,而駱駝則是這些地區最為重要的馱畜,發揮著其他家畜及交通工具難以替代的作用。在氣候惡劣、水草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仍可堅持運輸。因此,駱駝被廣泛用於沙漠地區的探險、科學考察、物資運輸等工作。為沙漠中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的交流發揮巨大作用。

駱駝除了以上騎乘、馱運兩種用途外,還可用於耕地、拉車、抽水、撞車等方麵。因此,被稱為“沙漠之舟”的駱駝不但善於沙漠運輸,也是農家耕作的好助手。

2.抬尾芥蟲

抬尾芥蟲是沙漠中的一種常見的甲殼類蟲類,由於沙漠幹燥少雨,極度缺水,抬尾芥蟲常常爬上沙丘頂,高高得起屁股,用這個辦法補充水分。

抬尾芥蟲為了最大限度地收集水滴,每當起霧之際抬尾芥蟲就爬上沙山的頂端,把背朝向從大洋方向飄來的霧,高高地翹起它的尾巴,使身體斜向傾斜,霧氣碰到冰冷的蟲體就會凝結成水滴,水滴沿著背部滑向口器,抬尾芥蟲就能如願地享受到從遠方飄來的甘露。

3.沙狐

沙狐是沙漠中哺乳動物的一種。四肢相對較短,耳大而尖,基部寬。背部淺棕色或淺紅褐色,腹部淡白色或淡黃色。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沙狐的生活習息與內陸草原上的狐狸有很大不同,它們棲息在開闊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帶,回避森林,有時幾隻狐狸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巢穴內,以小型齧齒類動物為食,像沙漠中的野兔,也捕食鳥類,蜥蜴和昆蟲。沙狐通常春末夏初產仔,每年一胎,每胎3~6仔,妊娠期為50~60天。2歲性成熟,1~3月為發情期。沙狐一般體重2~3千克。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蒙古、外貝加爾、蘇聯中亞、阿富汗等地。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4.大沙鼠

大沙鼠為沙鼠亞科中體型較大的種類,大小與褐家鼠相似,體長大於150毫米。尾長接近體長;尾粗大,被密毛。耳較短小,不及後足之半;耳殼前緣列生長毛。耳內側緊靠頂端,被有短毛,前足4指(趾),拇指(趾)不明顯,後足5趾;前肢掌部裸露,後肢趾部被密毛。雌體乳頭四對。頭和背部中央淡沙黃色;體側、眼周圍、兩頰和耳後毛色較背淡;背毛基灰、尖沙黃且雜有少量黑褐色毛;腹部及四肢內側的毛均為汙白沾黃色,毛基部暗灰色,毛尖汙白色;尾毛上、下鏽紅色,較背毛鮮豔,尾末端有長黑毛,形成小毛束。爪強而銳為暗黑色。頭骨粗壯堅實,吻部鈍短,後頭膨大;鼻骨狹長,其長約為顱全長的1/3;額骨長大,中央表麵略凹,有眶上脊;頂骨短而平扁,有明顯的顳脊,此脊在頂間骨處折向兩側,頂間近似橢圓形;顴骨中央不外突。

沙鼠是沙漠中的破壞分子,棲息於荒漠及半荒漠中,尤其以生長梭梭、白刺的半荒漠生境為多。其在地下挖掘洞道又采食地麵植物,對改造沙漠及固沙影響甚大。在農區盜食糧食,破壞水利設施,造成糧食嚴重損失和水土流失,同時又是多種疫源性疾病病原體的自然攜帶者,因此,必須防治和消滅。在草原高密度的條件下,可采取30米行距條狀投放磷化鋅和敵鼠鈉鹽等急性或慢性無殼穀物毒餌。在農區最好能采取綜合防治的辦法:先在春季發動一次捕鼠運動,降低基礎鼠數;收獲前用藥物進行第二次滅鼠;秋收時快拉快打,撿淨地裏的穀穗;消滅毗連地沙鼠的棲息處所。此外,冬灌和深翻等都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沙鼠的分布範圍較廣,甘肅省內分布於民勤、永昌、山丹、張掖、金塔、酒泉、嘉峪關、玉門、安西、肅北;國內分布於內蒙古、寧夏、新疆等;國外分布於前蘇聯、伊朗、阿富汗、蒙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