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孤清獨影荒漠村——千姿萬態荒漠篇(1 / 2)

前文主要介紹了關於沙漠的有關知識,荒漠與沙漠的環境很相似:氣候幹燥、降水極少、蒸發強烈,植被缺乏、物理風化強烈、風力作用強勁、其蒸發量超過降水量數倍乃至數十倍等,類似以上情況的還有流沙、泥灘、戈壁等都屬於荒漠。

1.荒漠的簡介

荒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緯15°~50°的地帶。其中,15°~35°之間為副熱帶,是由高氣壓帶引起的幹旱荒漠帶;北緯35°~50°為溫帶、暖溫帶,是大陸內部的幹旱荒漠區。

荒漠氣候具有以下特點:

①雨水稀少,年降水量一般少於250毫米,降水為陣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

②氣溫、地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多晴天,日照時間長。

③風沙活動頻繁,地表幹燥、裸露,沙礫易被吹揚,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較充足的地區會形成綠洲,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利於生活與生產。

荒漠帶的地貌作用主要有風化作用、重力作用、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四類。

地貌的成因類型有島狀山、剝蝕平原、剝蝕台地、幹荒盆和幹淺盆、洪積扇和洪積平原、皸裂土平原、鹽土平原、鹽湖、風蝕平原、風積平原等。

根據荒漠組成可以分為岩漠、礫漠、沙漠、泥漠和鹽漠。幹燥剝蝕基岩呈岩漠;洪積扇、洪積平原多礫石,為礫漠,又稱戈壁;皸裂土、鹽土平原分別形成泥漠與鹽漠。因組成物質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景觀,使荒漠類型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荒漠地區從山地到山前平原,地貌呈有規律的分布:山前剝蝕岩漠——洪積扇、洪積平原礫漠帶——風積沙漠帶——幹鹽湖或鹽湖、鹽漠帶。

荒漠植被為超旱生的半喬木、半灌木和灌木或旱生的肉質植物占優勢的稀疏植被。植被每年的產量極低,每平方米90克,它對荒漠動物群和荒漠生態保持有重要作用。

荒漠包括沙漠,從熱帶北部到溫帶大陸腹地幹燥地區發育的荒漠群係,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沙漠。年降雨量稀少,幹燥多風,酷暑荒涼,以致形成嚴酷的生存環境。主要分布於亞洲大陸的東部、中部和阿拉伯半島、非洲、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以及南美和北美的西部、南部等地。約占地球全部陸地的25%。由於植物稀疏和土壤化過程很弱,風沙移動頻繁發生,更促進了荒漠的形成。荒漠中的植物種類盡管隨地而異,但均是耐幹性強的種類。其中也有因形態奇特而著名的。如戈壁沙漠的轉蓬、撒哈拉沙漠的耶裏哥薔薇、菊科的齒子草屬和十字花科的Amastatica、卡拉哈裏沙漠的千歲蘭屬、亞利桑那(雨量稍多的半荒漠)的仙人掌等沙漠植物都很有名。

荒漠環境多種多樣,除了戈壁和沙漠,還有山地荒漠,主要包括我國青藏高原的高原荒漠,天山山脈向平原延伸的山地丘陵地帶,伊朗高原和蔥嶺地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