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孤清獨影荒漠村——千姿萬態荒漠篇(2 / 2)

2.荒漠的分類

(1)岩漠

岩漠又稱石荒漠,分布在幹旱地區大山的山麓和某些風蝕窪地或幹河窪地的底部。表麵為岩石裸露的平坦地麵,覆蓋著一層薄薄的尖角石塊和礫石,其岩性與基岩一致。在這些地方晝夜溫差變化急劇,物理風化作用強烈,當水分滲入岩石裂隙,受溫度的影響,形成脹裂作用。經長時間的剝蝕作用,使地麵十分破碎。地質變壞,含有的有機成分丟失,在水分缺乏的條件下,不能生長植物,地麵光禿,岩石裸露,或蓋有厚度不到1厘米厚的殘積——坡積岩屑,細粒物質經過風的長期吹揚,已被遷走。因此,在岩漠地區常有殘丘矗立。岩漠在世界上分布很廣,北美和我國西北的祁連山、昆侖山的山麓均有岩漠。

(2)礫漠

礫漠與岩漠外貌相似,但形成不同。礫漠又稱礫石荒漠,蒙古語稱戈壁,指幹旱地區粗大礫石覆蓋的地麵。是古代堆積物經強勁風力作用,吹走較細的物質,留下粗大礫石覆蓋於地表,從而形成礫漠。古代堆積物有兩種:一種是經長期風化的基岩或山下坡積物;另一種是經水流搬運在山麓地帶沉積的洪積衝積物。前二者礫石磨圓度差,均帶棱角,後者礫石粗大,經過滾磨,礫石表麵有時蒙蓋著象毛細管帶出的黑色鐵錳沉澱物,經風沙摩擦後,光亮耀目,稱荒漠漆。這裏土壤稀薄,氣候幹旱,植物稀少,風化作用強是造就礫漠的主要因素。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屬於亞歐大陸的俄羅斯、蒙古和我國內陸盆地邊緣及內蒙古高原上均有分布。

(3)泥漠

泥漠是人們日常最常見的荒漠,主要由細粒黏土、粉沙等泥質沉積物組成的荒漠。分布於荒漠中的低窪處,多由湖泊蒸發幹涸和湖泊地麵裸露或攜沙河流沉澱而成,如湖沼窪地、衝積、洪積扇前緣入海三角洲等。其地麵平坦,富含鹽堿,皸裂紋發育,植物稀少,風蝕作用強,常有風蝕脊、白龍堆發育。局部地表鹽分大量聚積,可成鹽漠。在我國新疆羅布泊、青海柴達木盆地分布較廣。

(4)鹽漠

泥漠局部地表鹽分大量聚積,即可成鹽漠,因此,鹽漠又稱“鹽沼泥漠”。在地下水位較淺的泥漠地區,含鹽分的地下水在蒸發拉力的作用下沿毛細管孔隙上升達到地表時,由於水分蒸發,鹽分在地表積聚結晶,使地表覆蓋大量鹽分,即形成鹽漠。因鹽分具有吸水性能,地表常處潮濕狀態。幹涸時形成皸裂地,鹽漠地區隻能生長少量的鹽生植物,中國青海柴達木盆地中部有大片鹽漠分布。

前麵我們說了幾種荒漠的組成,下麵我們說說比較常見、規模比較大的沙漠和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