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雲的秘密(4)(1 / 3)

2012年8月下旬,廬山經曆了三天大風暴雨之後,24日早上,天氣放晴了,早上7時許,天空露出了蔚藍的色彩,東方的天際更是被朝霞暈染得格外美麗。遊客們興致勃勃,一早便起來爬山,當他們爬到蓮花穀、五老峰一帶時,突然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隻見連綿不絕的雲層像瀑布一般,從山頂上奔瀉而下,置身半山腰,眼前仿佛天河決堤,雲流看上去氣勢磅礴,洶湧澎湃;又好似一條大白龍從山頂飛躍下來,竄入了高深莫測的峽穀之中。瀑布雲奔湧而下,在千山萬壑間形成了壯闊的雲海,高山群峰則如海中礁石,在波濤中巋然不動……麵對如此壯觀景象,遊客們趕緊拿出相機拍攝起來。

除了廬山,安徽黃山等地也曾出現過瀑布雲。2003年5月,廣西老山界出現的瀑布雲更為奇美:當時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如萬馬奔騰的瀑布雲淩空而下,雲層呈現出五種顏色,形成令人叫絕的彩色飛瀑奇觀。

據氣象專家分析,上述這些地方出現的瀑布雲,都與獨特地形分不開:在地形抬升作用下,雲層在山頂生成後,又沿山的另一麵傾瀉而下,直衝穀底,從而形成飛流直下、壯觀無比的瀑布雲。

詭異的地震雲

一般情況下,地震來臨前,天空中都會出現一些色彩和形狀較為怪異的雲,人們叫它地震雲。

地震雲是如何形成的?它真的能“預報”地震嗎?

地震雲的來曆

世界各國對地震雲都有研究,其中以我國和日本處於領先地位。早在17世紀,中國的古書中就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一線,甚長,震兆也”的記載。而1935年我國寧夏的隆德縣誌中也有記載:“天晴日暖,碧空清淨,忽見黑雲如縷,宛如長蛇,橫臥天際,久而不散,勢必為地震。”

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雲”這個名字的不是地震學者,也不是氣象學者,而是曾經擔任過日本奈良市市長的鍵田忠三郎。

1948年6月27日的一天傍晚,鍵田忠三郎吃過晚飯後,和往常一樣到公園裏散步。走著走著,他習慣性地抬頭往天上看去,這一看嚇了他一大跳。隻見奈良市的天空中,出現了一種他從未見過的雲,這是一種十分奇特的雲,顏色黑白相間,像一條黑白綢帶橫過頭頂,把天空分成了兩半。“怎麼會出現這種雲?難道會發生什麼災難嗎?”鍵田的頭腦中很快閃過這一念頭。因為日本是地震頻繁的國家,所以幾乎在一念之間,鍵田便想到了地震災難。有一種直覺告訴他:一場大地震很可能就要發生了!

“天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的雲,我感覺可能會發生地震,建議提醒市民注意防範。”急急忙忙趕回辦公室後,鍵田立即抓起電話,向當時的縣知事野村萬作了報告。

“地震?”野村萬不以為然地說,“我從沒聽說過天上的雲和地震有什麼關係,健田君,你可不要亂說啊。”

“野村君,你就姑且相信我一次吧!”健田幾乎是用請求的語氣說,“今天傍晚出現的雲太奇特了,不能不防啊!”

“那好吧,咱們馬上召開緊急會議,研究部署防災工作。”

野村萬斷然下了決定。

當天晚上,一場疏散群眾、組織群眾轉移的工作便緊急展開了。

第二天,日本的福岡果然發生了7.3級地震,奈良市震感強烈。“健田君看雲識地震”的消息很快傳開了。從此之後,健田先生把業餘時間都用在了“看雲識地震”上,每當天上出現稀奇古怪的雲,他經過分析判斷,基本都能準確“預報”地震。

而善於歸納總結的健田先生,也給那些提前“通風報信”的怪雲,取了一個堂堂正正的名字——地震雲。

看雲識地震

據說,健田忠三郎還曾經來過中國,並幫助過中國“看雲識地震”。1979年7月4日,作為日本奈良市市長的健田忠三郎訪問北京,並下榻北京飯店。淩晨五六點鍾,早起的他習慣性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忽然發現天空的東南方有一條較長的白色狀雲帶。根據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他很快確定那是一朵地震雲。“近期中國將會發生地震,不過震區不在北京。”健田忠三郎立刻將自己的判斷告知中國有關方麵。果然在7月9日晚,江蘇溧陽發生了6級地震。

後來,人們總結出了地震雲與地震的關係:如果地震雲的長度很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很近;如果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很深,則所對應的地震的深度就很深;如果地震雲持續的時間很長,則所對應的震中就越近;如果地震雲的顏色為灰色,則說明地震很嚴重。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前,人們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地震雲。2008年5月12日上午12時多,與汶川直線距離不到120千米的川西名山縣上空,出現了異常的雲彩:幾束雲垂直懸掛在空中,雲冠飽滿,雲頂凸起,外形很像蘑菇或花椰菜。更令人驚奇的是,在正午陽光的直射下,雲身呈現出淡淡的玫瑰紅色——一般情況下,隻有日出或日落時的雲彩,才會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顏色。就在同一天的14時前,四川西部還有一些地方,天空中也出現了較為奇怪的雲彩。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人們回憶起當時天空中的這些異常雲彩時,很自然地把它們同地震聯係起來了,於是“雲能預報地震”、“出現地震雲要發生地震”等說法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