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冰火兩重天
像這種神秘的雨線,在南方一些大城市也可以見到:盛夏季節,天空突然風起雲湧,有時西城大雨如注,雷鳴電閃,而東城卻依然陽光燦爛,雨絲全無。不過,這種雨線與上麵所說的雨線有本質區別,這種雨線,是由於天空對流雲的發展形成的。對流雲雖然強度劇烈,瞬間便可致雷布雨,但範圍一般不大,隻有十幾千米甚至幾千米的範圍,因此,當西城籠罩在滂沱大雨中時,幾十千米外的東城仍然可以享受到明媚陽光的“垂青”。
2007年8月21日,成都市天氣晴好,碧空湛藍,炎炎烈日烤得人們汗流浹背。時近中午,突然陣陣悶雷滾過城市上空,接著一股股黑雲從東邊湧來,不久後,成都市的天空中出現了兩種迥然不同的天氣:城東、城南一帶,狂風驟起,豆粒大的雨鋪天蓋地襲向行人,人們驚慌失措,被逼到跨線橋下、街沿處避雨,城東地區甚至還下起了蠶豆大小的冰雹;而在城北、城西一帶,天空隻陰了不到半個小時,星星點點的雨草草飄灑一會兒便鳴金收兵了,大部分時間裏,該地區豔陽高照,悶熱難耐——一座城市,一邊被冰雹砸得冰涼,另一邊卻被太陽烤得火熱,市民們著實感受到了“冰火”兩重天。
這種奇怪的天氣現象其實並不奇怪,氣象專家解釋,成都地區由於連續多日的高溫高濕天氣,大氣能量很不穩定,雲層中冷暖氣流上下對流十分強烈,形成了局部強對流天氣,這種強對流天氣的範圍並不大,隻在城東核心方圓5千米的地區活動,因而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現象。
無獨有偶,2007年8月26日,在山東五蓮縣也出現了類似的天氣現象。當天,五蓮縣天氣十分悶熱,天空中零散漂浮著花椰菜般潔白的雲朵,下午2時,雲塊漸密漸暗,不多久,縣城以南下起了陣雨,而城北雖風吹雲動,卻滴雨未落。站在城中央的百貨大樓處,隻見南麵的天空烏雲密布,而北麵卻能見到青天,陽光從雲隙散射下來,一道雨簾將縣城分成兩邊,形成城南城北兩重天的奇異景象。據專家解釋,這種現象也是對流雲作祟的結果。
冷熱兩重天之謎
此外,還有一種“兩重天”也十分奇異。2007年5月30日傍晚,一件怪事吸引了上海市民的注意,有人從城東到城西,感覺兩邊的溫度相差比較大:城東比較涼快,而城西卻顯得炎熱。根據氣象觀測,當天上海東麵沿海地區最高氣溫為20.6℃,而西邊內陸地區最高氣溫卻達到了29.6℃——在東西寬度不到100千米的城市裏,溫度卻相差9℃。究竟是觀測數據出現偏差,還是遇到了罕見的氣象事件?對此人們議論紛紛,最後還是氣象專家做出了科學的解釋。
專家指出,獨特的地理位置是創造巨大溫差的前提條件,上海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接長江入海口,春末夏初遇到高壓入海,天氣晴朗,內陸地區溫度迅速升高,海水比熱較大,升溫速度遠不及陸地。5月30日當天,上海東麵沿海地區由海上輸送來了涼爽的偏東風,而西麵卻受到內陸熱氣的影響,吹起了溫度較高的西南風。於是,整個城市氣溫自東向西明顯遞增,從而使得東麵和西麵的溫差達到了9℃之多。
雨城“天漏”之謎
雨是上天賜予大地的甘霖,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和生態環境惡化,許多地方雨越下越少。
但在其他地方喊渴的同時,“雨城”——四川省雅安市依然雲豐雨盈,天漏不休。
雨城“天漏”由來已久
雅安雨多,可追溯到遠古。自古以來,雅安便有“華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稱。唐代詩人杜甫詩曰:“地近漏天終歲雨”。詩人李商隱亦感歎:“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雅安民間也曆來有“雅無三日晴”之民諺。
雅安多雨有三個特點,據氣象專家介紹:一是降雨日數多,一年365天,雅安雨霧籠罩的日子便有200多天;二是雨量大,雅安年均降雨量1800多毫米,在內地實為罕見;三是降水時數長,全年降水累積時數高達2319小時———有此三多,雅安可謂名副其實的雨城。但與降雨量最大的地方相比,雅安之雨不算最多,比如台灣的基隆市號稱“雨港”,全年降雨量多過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