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雷電的秘密(4)(3 / 3)

如果將重慶出現的雷暴現象稱為“冬雷”有點牽強,那麼,1990年沈陽等地出現的下雪天打雷就完全是名符其實的“冬雷震震”了。

1990年12月21日下午,沈陽、鞍山、寬甸、丹東等地上空黑雲翻滾,鋪天蓋地的雲層把大地籠罩得嚴嚴實實,從下午1時開始,大片大片的雪花從天而降,很快大地上便白茫一片。

奇怪的是,在大雪紛飛的同時,天空還伴隨著轟隆隆的雷聲。

雷聲一直沒有停歇,直到傍晚,飄飛的雪花逐漸減弱後,雷聲才偃旗息鼓,停歇了下來。由於下雪天打雷這種現象在當地幾乎從未出現過,因此人們議論紛紛。當時遼寧的氣象專家在經過深入分析研究後,對這種“冬雷震震”現象做出了科學解釋。

原來這次下雪天打雷的天氣,是由一個發展強烈的氣旋暖鋒引發的:大量的暖濕空氣沿著幹冷空氣向上爬升,冷暖空氣之間劇烈交鋒,由於雙方力量相當,彙合十分激烈,因而產生了強烈的上、下空氣對流,發展形成了雷暴雲,再加上雲底是低於零度的冷空氣,符合降雪的條件,所以出現了雲中打雷、雲底下雪的天氣現象。

峨眉金頂的冬雷

設立在峨眉山金頂的氣象站,是中國參與全球探測資料交換的重要氣象站。這裏的觀測場與其他地方的觀測場並無二樣,但不同的是,在觀測場的邊緣,矗立著十多根不鏽鋼鐵杆,鐵杆的頂端,樹立著一根根銀光閃閃的避雷針。

據氣象站的工作人員介紹,金頂一帶的雷電十分嚇人,山上的雷打得特別凶,日頭一遮,鋪天蓋地的雲便把氣象站罩住,站內伸手不見五指,雷聲震得人耳朵嗡嗡直響,有時電光就像蚯蚓一樣在眼前四處亂爬。如果在夜間,還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避雷針被雷電燒得通紅,放電的聲音直響……這裏不光夏天打雷,即使在冬天,有時也能聽到雷聲。

海拔3000多米的峨眉山,風光旖旎,秀絕天下。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讚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夏日,厚實的雲霧自山腳緩緩爬升,當其爬上最高峰金頂時,天地瞬間一片昏暗,雲霧迅速將整個金頂籠罩得嚴嚴實實,不多時,雷聲隆隆,閃電頻發,驚雷閃電震得整座山仿佛都在顫抖。位於金頂西南角的氣象站,是雷電襲擊最為頻繁的地方,據氣象工作人員介紹,過去避雷設施不完善時,雷電三天兩頭便把站裏的發報機燒壞,後來沿著觀測場布設了一排避雷針,才有效阻擋了雷電的侵襲。“現在打壞氣象儀器設備的事情基本沒發生了,但雷電經常把避雷針燒熔,隔一段時間我們就要更換新的避雷針。”據了解,這裏除了夏天外,春季、秋季和冬季也會發生雷電襲擊現象。2006年2月初,盡管金頂的氣溫還維持在0℃以下,但雷電已經迫不及待地“光顧”了一次氣象站。

為何雷電頻繁襲擊金頂氣象站呢?據傳說,東海龍王的三太子因觸犯天條,被玉帝貶在金頂舍身崖下,玉帝派雷公電母監管。但三太子不甘心終身被囚,總想借峨眉山雲霧四合時衝天而起,不過,他每次隻要一衝上金頂,雷公電母便會放出電光霹靂將其重新打回崖下。因而金頂一帶時常電光閃爍,霹靂震天。

傳說歸傳說。金頂一帶之所以雷電襲擊頻繁,與峨眉山突兀而高大的山體以及金頂獨特的地形密不可分。首先,山體方圓數百平方千米的範圍內,隻有峨眉山一座“出類拔萃”的大山,四周濕潤的氣體在向上爬升的過程中,都彙集到山體上來,因而造成了峨眉山雲多霧眾的氣候特征,為雷電的頻繁發生奠定了基礎。其次,山下的平均海拔不足1000米,而金頂氣象站一帶的海拔卻達到了3099米,2000多米的落差,使得金頂一帶出現“山與雲齊”、甚至“山比雲高”的現象,經常處在雲霧之中的金頂,雷電頻繁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此外,氣象站所處的西南角,正好位於對流雲上山的“通道”上,每當山下的對流雲發展壯大後,便會沿舍身崖往上攀緣,到氣象站一帶時,雲中攜帶的大量電荷產生激烈“交鋒”,從而出現了雷電交加的自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