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改革縣級農電企業管理體製勢在必行(2 / 3)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在新形勢下如何改革農電企業舊的管理體製,提高農電企業的經濟效益,是每一個農電企業領導所關心的問題。

紮賚特旗農電局是一個旗人民政府和電力係統農電管理部門雙重領導的躉售旗局。擔負著旗人民政府公益性事業的管理職能,也是係統局管理下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截止1993年底,轉供電量3500萬千瓦時,擁有固定資產820萬元。1992年歸口盟(地區)農電處行業代管,代管和統管後,理順了農電關係,盡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麵:

1.旗局納入係統代管後,管理程序比較分散,農電的人事、勞資、營業、基建、計量等分別由係統局的對口部門兼管。農電處僅是宏觀管理機構,沒有實際管理權,不能充分發揮全麵管理的職能。

2.旗農電局係統代管後,旗政府隨即將農電局劃出了政府的職能係列而脫鉤,導致地方政府、係統局“兩不管”的局麵。

3.農電企業改革的力度不夠,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還相當嚴重,農電企業自我發展、自我改造的目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難以實現。

4.由於缺少電能的商品意識,農電企業還沒有真正走向市場。

5.國家和地方應給予旗農電企業一些寬鬆配套的優惠政策。應建立新型農電管理體製,加大改革力度,提高農電企業的經濟效益。

一、理順農電管理體製的設想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應把理順農電管理體製,使農電企業走向市場擺到重要的位置上來。為理順農電關係,在盟這一級成立相應的農電管理部門??盟農電局,對全盟的農電企業進行直屬管理,旗農電局向盟農電局負責,形成一個比較規範的農電企業管理體係。

二、深化農電企業內部的改革,提高農電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

為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要加大企業內部改革的力度,在用人、分配、企業用工中引進競爭機製,在用人上實行層層聘任製。

改革企業的工資分配和用工製度。工資分配要向工作責任重要、貢獻突出、勞動強度大知工作環境苦、髒、累、險的崗位上傾斜,拉開工資檔次。每個人的工資含量中浮動工資(設崗位工資、技能工資)成分要占50%以上,相反對一些工作條件較好,沒有風險和從事輔助工種的人員可降低或不設浮動工資,取消分配中的平均主義。

現在農電企業普遍麵臨人員超編,職工隊伍素質低下的問題,很多人不能適應電力企業技術密集型的需要。企業缺少學有專長、懂技術、會管理的有用人才,偌大個農電企業隻靠一小部分人支撐著。提高農電職工素質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農電企業要發展,必須建立新體製,加大農電企業內部改革的力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企業依照自身實際需要進行定崗、定員和選配人才,做到減人增效,提高勞動生產率。筆者認為,按現行的市場物價水平和上漲因素,比照銷售和躉售電價按0.06元每千瓦時計算,每名農電職工必須保證銷售電量在30~40萬千瓦小時才能支付正常的人員工資、大修折舊、更新改造等一般性開支。為了節省開支,唯一的辦法就是在現有的基礎上精簡機構、壓縮人員。

三、增強電能的商品意識,為農電企業走向市場奠定基礎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機製,給旗農電企業帶來了自我發展、自我改造的新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更新觀念,為農電企業進入市場大循環做好思想準備,打好物質基礎。

強化電能的商品意識,擺脫賣方市場,建立買方市場。長期以來人們忽視電能這個特殊的商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強化電能是商品的新認識,突出要解決的問題:一是電能是商品就必須運用商品的價值規律辦事,而我們的電價反映不了其價值,有的甚至相背離,其結果嚴重損壞了農電企業的利益。農電企業首先應該追求的是自身的經濟效益、企業意識和電能的商品意識。二是電能商品的特殊性。長期以來形成的電能銷售不是同時交換,而是先用電後付費。為此不僅淡化了電能的商品意識,而且還造成長期拖欠電費的老大難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資金的正常周轉。旗局拖欠係統局電費,用戶拖欠旗局電費的被動局麵長期得不到解決。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必須大力推廣預收電費和購電製,對農村實行預收電費,年底結賬,多退少補,利息歸用戶;對企事業單位、機關、廠、礦實行購電製,先購後用,讓農電企業走出困境。三是以市場為導向,堅持以電為本,多種經營。農電企業在搞好主業的前提下,利用行業優勢鼓勵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力發展多種經營,走出以副補主、以主帶副、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

紮賚特旗的農村經濟、地方工業還處在非常落後的狀況。農電企業要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做到“以電養電”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必須依靠國家和地方有關政策的扶持:

1.理順農電營業體製,減少中間環節,提高銷售和躉售的電價價差,增加企業的售電收入。

2.適當調整農業用電電價,縮小用電不等價,背離價值規律的現狀,至少要向成本電價靠攏。

3.落實“多家辦電,一家管電”的政策。多方籌措資金興辦農電企處,應得到地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4.在國家稅製改革中,農電企業要在地方稅種部分免交一定數額的稅收。

5.國家或地方應製定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的優惠政策,發展偏遠落後地區的農電事業。

當然,發展農電事業,提高農電的經濟效益還有諸多影響因素:降損節能,農電技改,擴充業務,搞好“三為”服務等都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我們要麵向市場,改革舊的管理體製,加大企業內部改革的力度,以市場為導向,盡早實現旗農電企業自我改造、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新機製,達到“以電養電”,提高農電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終目的。

淺談鄉鎮電管站建設

商南縣位於陝西省東南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農村經濟發展較快,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但終因基礎太差,較全省其它地縣相比,仍顯滯後。對此,群眾說的好:“公路通,百業興,要想變,先通電”。全縣上下幹部群眾取得了共識,農忙抓糧田,春秋搞植園(種樹興果園)農閑廣修地,突擊建路電。商南縣是(982年正式通上西北網電的,當時電源點由商州市用35千伏的高壓線送到商南,主變容量3150千伏安,使市區和公路沿線條件較好的鄉村用上了電,年售電量隻有200~300千瓦時。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到1993年底,年售電量達1400萬千瓦時。全縣通電鄉鎮24個,占總鄉鎮數64.9;通電村143個,占總村數58.13%;農村用戶3.21萬戶,占總農戶58.36%,去年把商(州)丹(鳳)(商)南35千伏線路,改建成110千伏,消除了先天不足,提高了電壓質量。農電企業的發展,給農村經濟帶來了動力和潛力。據1993年底統計,無電鄉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而通電鄉村人均年收達600元,電力使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為群眾脫貧致富廣開了門路。看到“電”帶來的變化,幹部群眾要求架電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近10餘年,全縣農電用於架電的集資達1000多萬元。群眾用血汗錢換來的資產如何管好用好?使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給我們的農電管理工作提出了一個重要而全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