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山的守望者

——劉雲散文集序

說秦嶺是父親山,名副其實。它挺起壯實的身板,遏止了大漠的風沙,阻擋了北疆的寒流,使南方人民得到濕潤和溫暖。它勤奮醞釀,左右拓源,讓渭水去充黃河,讓漢水去壯長江,布置著大地的命脈。它敞開寬厚的胸懷,佑護著茂密的森林,使許多大自然的精靈得到繁衍生息。

在散文界,執著地描寫秦嶺故事,勾勒它的風姿,傾聽它的呼吸,觸摸它的脈搏,解讀它的心語,要數劉雲。

劉雲是秦嶺的兒子。他生長在這座父親山的南邊緣,從小就在山懷裏爬跌滾打,用山珍野味充饑,拿清泉之水沐浴,與飛禽走獸結伴長大。他的筋肉中,納養著秦嶺的豪氣;他的血液裏,流淌著漢江的精髓。

長大成人工作後,他基本上沒有離開過這座山脈。現如今,他是秦嶺主峰地區一個縣的父母官,長年攀爬在山山溝溝,擔負著保護父親山和建設父親山的重任。

劉雲偶然會來西安等大都市走一趟,那也是為了招商引資,為了秦嶺的發展。往往見了人,談完事,立即就返回山裏,常常裹著夜風而行,他認為那個山區縣城,比西安好多了。

劉雲就是這樣一個守望者。守衛著秦嶺的綠色,盼望人們來理解它,熱愛它,親近它,甚至與它長相廝守。

劉雲除了做好政事,就是拿起他鍾愛的文學之筆,營造紙墨意境。

讀劉雲的散文,心頭會湧上如飲醇厚之酒的感覺。

山裏人造酒,有個漫長的過程,先要做出精良的曲引子,然後將原料糅碎搗細,加進曲引子,封藏在大缸裏發酵。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成熟了,這才盛在木桶中,架在火上蒸烤,水汽升騰質變,好酒就會自然流出來。

劉雲的文章如酒,就是因為他有純正的審美方法,有濃厚的生活基礎,又學習、吸收和掌握了表達的技巧。

劉雲在20多年前就開始寫作,當初在安康地區文壇已小有名氣。可是後來突然隱居了,再見他時,已是秦嶺山中的公務員。於是我明白,他是棄文從政了,這是自古到今許多文人常走的路徑,無可厚非。唐朝的李白、王維等都在秦嶺山中住過,找到了“終南捷徑”。但我動員他:你可以兩條腿走路嘛。政事是飯碗,要端好,是你立身之本;創作是一種精神寄托,它可以滋潤你的靈魂,涵養你的曠達之氣,增加你的從容底蘊。這樣,你就會生活的輕鬆一些、自如一些。

劉雲重新揮舞彩筆,在《中國散文網》上開了博客,並且每周一篇,在繁忙的政壇之餘又馳騁文壇,其速度令人乍舌,其質量也令人刮目相看。短短一年時間,他的博客中已貼了40多篇散文,並且都不是急就短章,是真正意義上的散文佳作。

前多年他雖然沒有動筆,但他在觀察秦嶺,體驗生活,積累素材,發酵感覺,如今一旦開鍋出酒,就有濃鬱的香氣飄散開來。

文學創作是個漫長的行旅,何時休憩,何時出活,各自有各自的狀態。有人喜歡慢跑,有人熱愛衝剌,有人則走走停停。短期的記錄並不能說明問題,關鍵是全程最後的成績。

所謂厚積薄發,亦是快哉。

劉雲的散文,呈現著生活的可觸摸的現場氣氛,這點我尤為看重。

中國散文發展到今天,已是空前的繁榮和豐饒,但毋庸諱言,泡沫式的泛濫比比皆是,有的浮皮了草,有的淡若白水;有的滿紙俗語,有的油滑取樂;有的高深賣弄,有的以翻炒古人的牙慧為本事……就是說,散文的“閑劇”多,“鬧劇”多,而“正劇”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