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網刊》卷首語(2 / 2)

作家進入大學其實是一種互利互惠,作家的名望和作品可以提高大學的社會知名度、品牌含金量;大學給作家則提供了穩定的生活條件、安靜的創作環境。

大學不隻是一個教授知識的場所,它還是育人的場所、啟迪思想提升素質的場所、開拓腦境壯大胸懷的場所、接受文化的熏陶感染科學的宏域的場所。這種特有的博大氣場,啟止是讀書兩個字可以概括的。

今後,人類的群體素質提高了,大學教育將會越來越普及,那麼,大學生作家、研究生作家、博士生作家也會越來越多,這是世界進步的象征。

作家與旅行

作家都是孤獨的。這是一種宿命、一種特怔、一種天賦異秉。作家在進入創作勞動時,絕對的排它、絕對的自私和不講道理。每一部作品,都是狂妄的心浸著孤獨的酒,釀泡出的一朵璀璨的花。

旅行,是作家快速解除孤獨的方法之一。當一部新作完成封筆,他就要跑出去,去吸收新鮮空氣、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去交往、去豔遇、去尋找剌激。當然,也是去體驗和搜集下一部作品的母本。

作家的基因裏,那種浪漫的抒情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喜歡旅行的人,身上都有浪漫的成份,都不安於現狀,都想在旅途中激活自我、釋放內存,在大自然中勾勒別樣的圖畫、唱一支別樣的歌。人的需求是多方麵的,而旅行麵對的是個開放的世界,可以遭遇各種各樣的現實,給你幹涸的心田注入活水。所以說,旅行者的性情與作家最接近。

作家最怕的是患上“血沾稠”,而旅行是稀釋血液、活躍分子的有效藥劑。

作家在路途上倘佯,是身在物質生活中的旅行;作家在案頭上寫作,是心在理性世界中的旅行。

閱讀古典名著《西遊記》,深感吳承恩真是個大旅行家,他筆下描繪了多少幽跡絕景、奇風異俗,引人入勝。而《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作者,更是軍事家兼旅行家了,可以看出,那一份頗為真實的地圖地理,對他們何其重要。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奈保爾,稱自已是一個“旅行文學家”,因為他那一係列印度題材的作品,均是一次次旅行及考察的結晶。高行健也獲了諾獎,他的長篇小說《靈山》,實則為作者在中國內陸的一次漫遊筆記。

這樣的佐證枚不勝舉。

體驗在旅途上,活力在旅途上,生命之花盛放在旅途上。

刊於《中國散文網》、《北京青年報》2007年2月28日選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