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時要考慮環境是否適合,這不僅僅是指不要在人多的場合中批評說教,還有在其他的一些情況下,你也應該多加注意,以免讓人產生逆反心理。
比如說兩位下屬心存芥蒂、情緒對立,就不能當著這個人的麵批評那個人。否則很容易使一方認為你是在支持他,另一方則認為你是在協助對方壓製自己,從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使情緒更加對立。
當一個人的錯誤涉及其他人時,不應當著被涉及者的麵批評,否則往往會使被涉及的其他下屬認為你是在殺一儆百,從而對你產生誤解。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人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地方,並加以改正,而不是進行負麵的痛擊。大量事實說明,恰當地選擇批評的場合,對於優化批評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批評的目的和內容都正確,選擇的場合不當,也會導致批評的失敗。所以要批評別人也要學會忍一忍,分清場合才會得到他人的認可。
在拖延中等待時機
一般人都不太好意思拒絕別人,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為了避免多餘的困擾,對一些不合理或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有必要拒絕,但怎樣既不傷害對方自尊心又能達到拒絕的目的呢?當對方提出請求後,不必當場拒絕,你可以說:“讓我再考慮一下,明天答複你。”這樣,既使你贏得了考慮如何答複的時間,也會使對方認為你是很認真對待這個請求的。
某單位一名職工找到上級要求調換工種。領導心裏明白調不了,但他沒有馬上回答說“不可能”。而是說:“這個問題涉及好幾個人,我個人決定不了。我把你的要求帶上去,讓廠部討論一下,過幾天答複你,好嗎?”
這樣回答可讓對方明白:調工種不是件簡單的事,存在著兩種可能,使對方思想有所準備,這比當場回絕效果要好得多。
一家汽車公司的銷售主管在跟一個大買主談生意時,這位買主突然要求看該汽車公司的成本分析數字,但這些數據是公司的絕密資料,是不能給外人看的。可如果不給這位大買主看,勢必會影響兩家和氣,甚至會失掉這位大買主。
這位銷售主管並沒有說“不,這不可能”之類的話,但他的話中婉轉地說出了“不”。“這個……好吧,下次有機會我給你帶來吧。”知趣的買主聽過後便不會再來糾纏他了。
某位作家接到老朋友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到某大學演講,作家如此答複:“我非常高興你能想到我,我將查看一下我的日程安排,我會回電話給你的。”
這樣,即使作家表示不能到場的話,他也就有了充裕時間去化解某些可能的內疚感,並使對方輕鬆、自在地接受。
陳濤夫妻倆下崗後,自謀職業,利用政府的優惠貸款開了一家日用品商店,兩人起早摸黑把這個商店辦得紅紅火火,收入頗豐,生活自然有了起色。陳濤的舅舅是個遊手好閑的賭棍,經常把錢扔在了麻將台子上,這段時間,手氣不好又輸了,他不服氣,還想扳回本錢,又苦於沒錢了,就把眼睛瞄準了外甥的店鋪,打定了主意。一日,這位舅舅來到了店裏對陳濤說:“我最近想買輛摩托車,手頭尚缺五千塊錢,想在你這借點錢周轉,過段時間就還。”陳濤了解舅舅的嗜好,借給他錢,無疑是肉包子打狗。何況店裏用錢也緊,就敷衍著說:“好!再過一段時間,等我有錢把銀行到期的貸款支付了,就給你,銀行的錢可是拖不起的。”這位舅舅聽外甥這麼說,沒有辦法,知趣地走了。
陳濤不說不借,也不說馬上就借,而是說過一段時間,等支付銀行貸款後再借。這話含有多層意思:一是目前沒有,現在不能借;二是我也不富有;三是過一段時間不是確指,到時借不借再說。舅舅聽後已經很明白了,但他並不心生怨恨,因為陳濤並沒有說不借給他,隻是過一段時間再說而已,給了他希望。
因此,處理事情時,巧妙地一帶而過比正麵拒絕有效,且不傷和氣。
把握機會,化劣勢為優勢
時機不利於自己時,我們可以不主動出擊,但這絕不意味著要一味防守,而是當主動權在我們手裏時,就毫不遲疑地大踏步前進——這才是事業成功之道。
毛遂在平原君門下之所以糊塗三年,完全是因為時機不成熟,如果他強行出頭,不僅達不到一鳴驚人的效果,還有可能惹人恥笑,隻能是在匍匐中潛心修煉,等待時機。可一旦時機來臨,如果毛遂羞於自薦,不敢挺身而出,後人又哪裏會知道毛遂為何許人也。所以,人在該隱藏的時候就隱藏,該出頭時就要毫不猶豫地出頭,隻是千萬要把握好“藏”與“出”之間的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