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電腦的創造者。當年輕的軟件天才比爾·蓋茨領導的微軟公司跟他合作後,他更是如虎添翼,他的產品在市場上極具吸引力。當時,他的眼前隻有廣闊的市場卻沒有對手,完全有機會做成世界超級富豪,然而,此刻他沒有乘勝追擊,反而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矛盾與抉擇之中。一門心思賺錢,卻忽視產品的研究與革新勢必造成發展的後勁不足;然而若大力開發新的產品,一旦失敗,金錢與時間都要付諸東流。
在這種疑慮和猶豫中,羅伯特錯過了發展壯大的機會。
不久後,別的公司也生產出了微型電腦,而且性能更優越。
這回羅伯特急得肺都要炸了。但他仍沒有考慮利用自己目前的優勢改進產品,而是把時間花在打嘴巴官司上。他在報紙上謾罵那些公司是小偷、強盜,剽竊他的創意,搶走他的生意。但是,無論他怎麼罵,都不能阻止對手前進的腳步。無奈,羅伯特又出損招,將微軟的軟件跟自己的電腦進行搭配銷售。他知道微軟的軟件對顧客很有吸引力,所以他要求購買軟件者必須同時買他的電腦。這無疑嚴重損害了微軟公司的利益。於是,雙方關係破裂,合作中止。羅伯特無以為繼,隻好賣掉自己的公司。後來,他在一個小鎮上當了牙醫。
在競爭中,很難有人永遠處於優勢地位或是劣勢地位,關鍵在於你能否化劣勢為優勢,化優勢為勝勢,化勝勢為勝果。
當形勢對我們有利的時候,就一定要大踏步前進,不能讓機會輕易溜走。機會稍縱即逝。我們如果當時不把它抓住,可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來彌補它。但如果你真的不幸錯失了機遇,不要怨天尤人,時不我待,隻有盡快補救,情況才可能會出現轉機。
時機未到時要保持沉默
哲學家說:沉默是一種成熟;思想家說:沉默是一種美德;教育家說:沉默是一種智慧;藝術家說:沉默是一種魅力。我們知道,在人際交往當中,沉默是一種難得的心理素質和可貴的處世之道,當然,任何事情又不是絕對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場合環境中,人們對他人的話語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並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承受力。正因為受特殊場合心理的製約,有些話在某些特定環境中說比較好,但有些話說出來就未必就好。同樣的一句話,在此說與在彼說的效果就不一樣。因此,說什麼,怎麼說,一定要顧及說話的環境,如果環境不相宜,時機未到,最好的辦法是保持沉默。
日本公司同美國公司正進行一場貿易談判。談判一開始,美方代表滔滔不絕地向日商介紹情況,而日方代表則一言不發,埋頭記錄。美方代表講完後,征求日方代表的意見。日方代表恍若大夢初醒一般,說道:“我們完全不明白,請允許我們回去研究一下。”於是,第一輪會談結束。
幾星期後,日本公司換了另一個代表團,談判桌上日本新的代表團申明自己不了解情況。美方代表沒有辦法,隻好再次給他們介紹了一遍。誰知,講完後日本代表的態度仍然不明朗,仍是要求道:“我們完全不明白,請允許我們回去研究一下。”於是,第二輪會談又告休會。
過了幾個星期後,日文再派代表團,在談判桌上故伎重演。唯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告訴美方代表一旦有討論結果立即通知美方。
一晃半年過去,美方沒有接到通知,認為日方缺乏誠意。就在此事幾乎不了了之之際,日本人突然派了一個由董事長親率的代表團飛抵美國開始談判,拋出最後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逼迫美方談判全部細節,使人措手不及。
最後,談判成這一項明顯有利於日方的協議。這場談判能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句俗話“會說的不如會聽的”,聽出門道再開口,而開口便傷對方“元氣”,不很高明嗎?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故作“遲鈍”未必不是聰明人,“遲鈍”的背後隱藏著過人的精明。有人推崇一種“大智若愚”型的藝術——意即在商業活動中多聽、少說甚至不說,顯示出一種“遲鈍”。其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少開口不做無謂的爭論,對方就無法了解你的真實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測對方動機,逐步掌握主動權。
這時候的沉默,實際是“實力偵察”。
“話到嘴邊留半句,不可全拋一片心。”“言多必失,語多傷人”、“君子三緘其口”的古訓,把緘口不言奉為練達的安身處世之道。今天,我們亦應謹記這些古訓,該沉默時一定要三緘其口。沉默,是一種態度。沉默,是一種特殊語言。沉默,也會贏得百萬金。
主動道歉,時機很重要
如果你錯了,就要及時承認。與其等別人提出批評指責,還不如主動認錯道歉,更易於獲得諒解寬恕。凡是堅信自己一貫正確,發生爭端總是武斷地指責對方大錯特錯而自己從不認錯、道歉的人,根本不能服眾。領導者認錯不會丟臉,喪失威信,反而有利於維護形象、提高威信。有錯就承認,並勇於主動承擔責任的領導人,比自誇一貫正確,有錯就把責任往下推的領導,更有威信,更深得下級的信賴、擁護、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