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實意地認錯、道歉,不必列舉客觀原因、做過多的辯解。就是確有非解釋不可的客觀原因,也必須在誠懇的道歉之後再略為解釋,而不宜一開口就辯解不休。否則,你對自己的錯誤實際上是抱著抽象否定、具體肯定的態度,這種道歉,不但不利於彌合雙方思想感情上的裂痕,反而會擴大裂痕、加深隔閡。道歉需要誠意。雙方成見很深,當對方正處在火頭上,好話歹話都聽不進時,最好先通過第三者轉致歉意,待對方火氣平息之後,再當麵賠禮道歉。有時當務之急不是先分清誰是誰非,而是要求雙方求同存異,去對付共同麵臨的困難或“敵手”。如雙方僵持不下,勢必兩敗俱傷。如一方先主動表示歉意,就有可能打破僵局,化緊張為和諧,乃至化“敵”為友,雙方合作共事。
誠心誠意的道歉,應語氣溫和、坦誠但不謙卑,目光友好地凝視對方,並多用如“包涵”、“打擾”、“指教”等禮貌詞語。道歉的語言,以簡潔為佳。隻要基本態度已表明,對方也已通情達理地表示諒解,就切忌囉唆、重複。否則,對方不能不懷疑你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唯恐他不諒解。
明明沒有錯,也賠禮、道歉,這不是虛偽嗎?不是卑怯嗎?不。沒有錯,有時也需要道歉。如純屬客觀的原因,比如氣候變幻無常、意外的交通事故等等,使你失信,給對方帶來一些麻煩、損失,為什麼不可以道歉呢?一味找客觀原因,對方表麵上不好責怪,但心情總是不愉快的,那就不利於增進友誼。如果你有事求助於人,對方盡了最大努力,由於受多方麵條件的限製,事未辦成,但他為此付出了艱巨的勞動。或事雖辦成了,但對方付出的勞動,給他帶來的麻煩,比你原先預料的要多得多。凡通情達理者,豈能毫無內疚之感,不說幾句發自肺腑的道謝兼道歉的話呢?這體現了你對他人勞動的尊重,而且以後有求於他,也好再開口。
對方不聽你的勸告,闖了大禍,並已給他本人帶來了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他正沉浸在悲痛之中。此時此刻,你決不能先急於批評對方的錯誤,更不能埋怨他不聽你的勸告,而應先表示慰問,再加上歉意,因為事先你沒有再三極力勸阻。以後,再利用適當的時機、場合,雙方共同來總結經驗教訓。凡通情達理者,一定會對你萬分感激,並把你當成可信賴的知心朋友。
這些沒有錯誤的真誠道歉,無論在個人、單位的社交活動還是在國家之間的外交往來之中,都是極為正常的表現,所以,我們也要認真加以對待。
抓住時機和場合溝通
人們往往會碰到這種情況,在某一場合裏很多人,那麼你怎麼能在這很多的人裏遊刃有餘,讓更多的人關注你,重視你,讓陌生人結識你呢?在這種場合下,不妨利用你的熟人,讓熟人介紹一下想認識的陌生人。
不是超一般的關係,一般人不會主動把自己的朋友介紹給別人,所以想認識誰,就要主動出來尋找渠道。比如當朋友與別人交談時,你主動走上前去同朋友打聲招呼,說幾句話,這樣他會主動介紹一下正在與他說話的人。如果沒有介紹,你可冒昧地問一句:“這位是……”他告訴你後,你趁機與對方搭上話,但不要談太長時間,以免耽誤朋友的事情,對方也會認為你不禮貌。簡單地說兩句之後,起身告辭,或再加上一句:“回頭我們再敘,你倆先談吧。”
如果去的場合是某人舉辦的活動,你可以主動請東道主引見幾位朋友。如果人不太多,可以讓東道主主動把你介紹給大家,然後你就可以與任何一位聊天。其他人因為你與東道主關係親密,也會很高興結交你。即使你與東道主關係一般,他隻要把你請來了,就會滿足你這個要求,但你必須主動提出來而且要注意時機的把握。
美國保險明星諾曼·拉文參加許多培訓班,同時他也參加一些研習會。他參加的研習會多半是一年聚會一次,然後由每個會員平均分攤所有交通和住宿費用。他們每次的出席率,除了客觀條件的不可抗因素外,都高達100%。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默契,就是會中所討論的每一件事,都要保密,所有的信息都隻跟會員分享。他們彼此都變成非常友好的好朋友,同時會經常保護聯係,有事互相幫忙。
還有要積極參與公司內外各種各樣的聚會。不僅是公司,自家親戚朋友聚會也要參加,不要嫌麻煩。如果有不同行業的交流會,也要主動地參與籌劃;加入有共同興趣的圈子也是結交新朋友的最佳時機。
在適合的場合,合適的時機拓展人脈時要注意:
1.真誠地付出。隻求獲取,不願付出的人會使人感到反感。隻要你付出了自然就會有獲取的機會,給予別人發展信息與建議,自然也會得到發展自己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