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逆境催眠,讓你成功擺脫不利局麵 (1)(2 / 3)

總的來說,你請求他人幫個小忙,能夠給對方帶來愉悅的心理感受。因此,對於那種自己力所能及或者擅長的事情,對方是不會拒絕你的。

那麼,為什麼對方幫了你的忙,就會對你產生好感呢?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認知失調理論,也就是說,當個體的行為與自我概念不一致時,就會產生不愉悅的心理體驗。

當你無心或有意地傷害了某個人時,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我為什麼要這麼對他呢?”如果答案是“我很粗心、很糟糕”,那麼,你正麵的自我感念就與傷害他人的負麵行為對立起來,進而產生認知失調;為了避免認知失調的不良感受,你就會為自己的負麵行為找一個合理的解釋,使之與你的自我概念一致,比如,你會想:“他讓人討厭!他活該!”

同樣,如果你幫助了某個人,而這個人是你所討厭的,那麼,自我概念和自我行為就產生了衝突,而避免認知失調的合理解釋就隻能是:“我喜歡他,他很可愛!”

由此可見,請求對方幫個小忙,能夠讓你贏得對方的好感。因此,你大可不必拘謹地拒絕他人的幫助,更沒有必要因為害怕引起對方的反感而不敢開口請求對方。

避而不答,轉換話題

在語言交際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令人尷尬的問話,比如涉及國家、組織的秘密,涉及個人收入、個人生活、人際關係等問題。對待這樣一些提問,如果我們用“不能告訴你”來回答,那會使你顯得粗俗無禮,如果套用外交用語“無可奉告”來作答,那又會給提問者造成心理上的失望與不快。總之,對待這樣一些古怪的問題,我們答得不好,就有可能給自己套上難解的繩索,使自己陷入十分難堪的泥淖而不能自拔,以致大失臉麵。

如處於這樣的尷尬場合時,就需要具備“顧左右而言他”的語言藝術,從而能使你麵對尷尬而峰回路轉,取得柳暗花明的效果。

最簡單、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轉換話題,如:兩個青年去拜訪老師,在談話中提到:“老師,聽說您的夫人是教英語的,我們想請她指教,行嗎?”

老師為難地沉默了片刻,說:“那是我以前的愛人,前不久分手了。”

“哦!對不起,老師……”

“沒什麼,喝點水吧。”

“老師,您的書什麼時候出版?快了吧……”

這樣轉換話題,特別是提出對方很願意談的話題,就會使談話很快恢複正常,氣氛活躍起來。

在說話過程中,當對方有意無意地觸到我們心中的隱痛、忌諱或者自己不願回答的問題時,如果一時沒有好辦法應答,那麼,就幹脆使在場者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挪開。問話者見我方對其問題不予理睬,在尷尬的同時會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魯莽和無禮,從而不再追問。

某單位一女工結婚,在單位散發喜糖,剛巧該單位有一位尚未談對象的33歲的大齡女青年。大家吃著糖,突然一位中年科員笑著對那位女青年說:“喂,什麼時候吃你的喜糖?”大家都望著那位女青年。那位女青年臉微微一紅,把臉轉向鄰近的一位女同事,然後指著那位女同事身上的一件款式新穎的上衣問:“咦?這件上衣什麼時候買的?在哪個商店買的?”兩個人便興致勃勃地談起了那件衣服。

在大庭廣眾之下問大齡女子何時結婚確實是件很不禮貌的事情。女青年碰到這個尖銳的問題時處境十分尷尬,回答不好可能會引起大家的閑話,再說這事也沒必要讓大家來參與。於是她立刻把話題轉移到同事的衣服上,借以回避對方的無聊問題。問者受到毫不掩飾的冷落,自然也意識到自己的失禮,沒有理由責怪女青年對自己的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