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會遇到不同的人,遇見不同的事,這些人和事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如何表達我們的看法,而又不傷了彼此的和氣,而且還能使彼此的關係繼續發展,實在是一門身後的學問。掌握得好,能讓我們在與人交往中占據主動,化解尷尬,如果拿捏不準,隻能給自己添加煩惱。
美國前首相威爾遜在一次競選演講中,遭到一個搗亂分子的挑釁。演講正在進行,搗亂分子突然高聲喊叫:“狗屁!垃圾!臭大糞!”這個人的意思很明顯,是罵威爾遜的演講臭不可聞,不值得一聽。威遜對此感到非常生氣,但隻是報以微微的一笑,安慰他說:“這位先生,我馬上就要談到你提出的環境髒亂差的問題了。”隨之,聽眾中爆發出掌聲、笑聲,為威爾遜的機智幽默喝彩。
社交場合碰到別人的不恭言行,有時我們因為各種原因不便發作,又不甘忍受,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表示出來,通過輕描淡寫的方式,我們表現出了自己的態度,同時又不至於破壞了溝通的友好氣氛,因此這種溝通方式在尷尬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逆境催眠實戰:最大限度獲得支持
在有些時候,我們需要盡可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我們必須在壓力下,盡量說服在場的所有人,這個時候逆境催眠便有了很好的發揮空間。
比如美國大選期間,各個候選人處於極度壓力之下,不僅要說服選民支持自己,還要讓支持者願意去為自己投票。通常情況下,候選人會通過電視、傳單和其他媒體為自己大力宣傳,當然這是花費不菲的。但真正聰明的候選人,也許也是最後的贏家,因為他們懂得說服藝術,還懂得一些逆境催眠的技巧。
以美國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在選舉中,整個美國都在關注著大大小小的競選演說,單個選民出席與否、支持誰,都會對結果造成很大影響。那麼,怎樣才能最簡單地說服選民去投票呢?其實,隻要事先問問選民會不會去投票,為什麼會去投票,就能得到答案。安東尼·格林沃德和同事在某次選舉前夜作了調查,那些被問到上述問題的人出席率比普通人要高25%。
有兩個心理要素在影響他們的行為:
第一,當問到人們是否會做出社會所希望的行為時,他們會覺得必須回答“是”以贏得社會認同。因為社會認為參加投票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所以人們很難說出不想去投票、想待在家裏看電視。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何人們回答是否會去投票的時,都說會去了。
第二,人們公開稱自己會做出社會希望的行為後,為了言行一致,他會去履行這個承諾。舉個例子,一家餐館通過更改訂餐的接待用語,減少了訂餐不到的數量。他們把“如您不能前來就餐,請致電我們幫您取消”改為“您若不能前來就餐,會打電話給我們取消嗎?”。幾乎所有的顧客都表示會打電話。更重要的是,一旦說出了這樣的話,顧客就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履行承諾。因此餐館的訂餐不到率從30%降到10%。
讓支持自己的選民前去投票也一樣簡單。隻要讓人給這些選民打個電話,問他們“是否會在下個選舉中去投票”,您就等著他們說“是”吧。當然,如果打電話的人再加一句“太好了,我已經記下您的答案了。我會讓其他人知道的!”,那就更能保證支持者會去投票了,因為這句話有三個能鞏固承諾的因素,即承諾的自願性、活躍性和公開性。
不管您是經理、老師、銷售員、政治家或籌款員,我們相信這個說服方法會為您贏得重要的一票,增加您信心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