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了。島主依然大笑,然後領我轉了離海岸很近的幾幢房子,裏麵都空著。據他說這都是島上的公有閑房,正愁沒人住呢,你來了正好。我說那就讓我來住吧,我會好好愛惜它們。島主說不用愛惜,這樣的破房子咱有的是,你隻要住下去就是,每天晚上陪我一起喝喝酒就行了。
離開島主時我有了另一種憂愁:我不會喝酒。我把心中的憂慮對朋友說了,問他怎麼辦?朋友說:那你就喝水。他說島主是真正的好人,急公好義,是全島衷心擁戴之人。
就這樣,我住在了一個夢中的島上,特別是有了一個島主做朋友。島主酒量很大,像傳說中的武士那樣用闊口大碗喝酒。但他從來沒有強迫我喝一口酒。
向東方
從那座大都市到東部山區,再到小城,我的路線是一直向東。最東部是大海,我腳踏的這片大陸最東端像是插進大海深處的一個犄角。大概我走到犄角上的那一天,就會自然而然地說一聲:停吧。現在還不行,我還在向東移動,一路上,我的身體留在一個個居所裏,它們等於是我東行的驛站。我的心一刻未停地向著東方。
那裏也並非是草木蔥蘢之地,但那畢竟是半島之端,是海霧繚繞之地,是陸上人遙望之地。這是一種本能的移動和向往。以前的海島之行,更有後來的島上生活,都極大地潤濕了我的身心,使我幾乎不再猶豫地拒絕幹燥的都市。什麼是都市?是喧聲,是不見頭尾的車輛,是一連兩個小時的街頭堵塞,是城區上空永遠有一層棕色或紫色鑲邊的氣體包裹,是醫院裏的人滿為患,是疊放的蟈蟈籠一樣的居室,是小商販占居的人行道,是蓊鬱的深宅大院與遍地垃圾的居民區的強烈對比,是愈加稠密穿梭的各色勢利人等。
離開摯友,想望心切,背向半島,疼痛揪扯。人在兩難中蒼老和失去,失去歲月與青春。
我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尋找一個居所;不,我整整花掉了上半生來安頓自己。我深知身軀在大地,心靈在身軀,一個人實際上一直在尋找的,僅僅是心靈的居所。
從海島上歸來要穿越一片海灘和樹林,這主要是鬆林和槐林。開闊的沙灘,無邊的草地和灌木,撲騰翩飛的鳥雀和各種四蹄動物。這裏至少看上去是一個吉祥之地,是較少被野蠻人圍剿的自然發育之地。從地圖上看,這裏就接近那個“犄角”的頂尖了,是一片大陸的東方之東。我在此呼吸的是大海的氣息,看到的是清新的露珠,撫摸的是剛剛綻放的鈴蘭,傾聽的是四聲杜鵑的鳴唱。多麼好啊,不過要快:快來親近快來看護,要告別也需趕快,因為它在這樣一個時代,要消亡和喪失殆盡也許隻在轉眼之間。
這片讓我不能遺忘的林地和沙原,是我長時間的想念和希望。我幾乎不能把它放在離心靈稍稍遠一點的地方。於是我把許多時間都花在它的身上了,盡管它離我居住的地方很遠,我還是每周都去一次。它的一枝一葉都讓我引為知己,認作親朋。林子裏的動物開始熟悉我了,不止一次有喜鵲在近處迎接呼叫,我相信這是它的一種問候。還有黃鼬和狐狸的款款腳步,其轉臉顧盼的從容,都讓人感受整片林子的友好之誼。
這使我不由得思考:人類在大自然中犯下的罪孽,主要就是因為長了一顆冰冷的心。這顆心所連接的手,一染了物欲就會變成鐵爪,然後死死抓住不再放棄,最後一起沉入無底的深淵。
海風和林風交彙吹拂,讓我的臉明朗,讓我的眼清澈,讓我的心舒緩。當然,我深知在今天,這種享用真是太過奢侈了。這種奢侈由一人獨享不僅過分,而且必會在某一瞬間丟失。我現在想象的,是怎樣讓更多的人來這裏,來東方,來一起做起人世間最有意義的事情。我憑借的不再是一己之力,找到的也不再是一己之安,而是一個可以指望的明天。這種實現,也不僅是紙上的文章,而應該是大地上的矗立。
我由期待到想象,漸漸走向了籌劃。我將不再離開這片林與海。
2004年11月23日
一顆童心畫吉祥
我一向羨慕畫家:隻幾筆勾勒出一片遠山、簇簇花葉,畫人則神情畢肖,氣息可聞。他們就在筆端上畫出一個意願,一種心情,哪怕手邊僅有一疊白紙一瓶墨汁,也能塗出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這其實是很神奇的事情,隻不過職業中人不曾體察罷了。我也曾嚐試演練,發現這真是“蜀道難,難如上青天”。我想幸虧這個世界上還有畫家,不然生活中少了多少顏色和趣味:堂室空空,懸掛何物?塵世碌碌,風雅不再!如果朋友當中有一個善畫的人,我就像看待一個奇跡一般,看著他怎樣在紙上添加出一筆一畫。
我老家的朋友就是這樣的人。他為人率性,聰靈敏慧,一直酷愛藝術。工作之餘,隻要有一點空閑時間,必要自囚畫室,閉門斷訊,癡迷入畫。本來是一個終日忙碌的人,卻能活龍活現地畫出一群小雞。許多人都鍾愛他的花鳥,因為童稚和情趣都一起表現在畫幅之中了。大地上詩意豐盈,一葉一瓣開在心頭;百鳥喧喧,一鳴一唱嘰喳入耳。他是大自然的歌手,是跟在牛羊後麵吹奏橫笛的牧人,是山野上飲用甘泉的行者。鬧市的灰塵沒有把他蒙住,轟鳴的車流沒有將其淹掉,他仍然茁壯頑強地尋覓,欣悅天真地奔赴向前—去趕赴一場花和鳥的盛大約會。
他似乎不願追新逐奇,多年來一味沉浸於淳樸的描摹。在我眼裏,商業時代,藝術的狂徒浪子多如牛毛,樸拙的真性卻少而又少。我寧可相信鄉間的窗花,也不願接近現代的惡俗。我不是一個頑蒙不化的保守主義者,而隻是想念溫馨美好誠懇真摯—那樣一種人間氣息。這人以前寫過許多文學作品,現在則是一個畫家。他口念手書勞作不息,留下的文字和畫幅都溫婉動人。他出身於藝術專業,作品卻少有職業之油滑,更多的隻是真實和生鮮。在藝術領域,“生”可以是生僻的“生”,又會是生生不息的“生”,還有可能是藝術上大巧若拙、返樸回生的“生”。他對這一切早有體悟,有追求,有榜樣,有理想;他崇尚容納百川、從善如流的那樣一種品格和氣度。如此開展繪畫生涯,日後可望不折不彎,直抵堂奧。
他的畫從來是喜氣洋洋,一片吉祥。掛他的畫,會引來滿室陽光。
2003年12月4日
時間的檢驗和鑒別
王安憶是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批作家,是重要的中青年作家,是三十年來沉澱下來的、有重要實績和地位的作家。對作家而言,無論什麼都不能取代時間的鑒別和檢驗。對評論家也是如此。王安憶寫作十分認真,十分勤奮,這些方麵堪稱榜樣。她的作品數量龐大,質量有目共睹,重要性不言而喻。王安憶有三個創作過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個過程,是很早以前發表的那些中短篇小說,像《本次列車終點》《舞台小世界》《大哉趙子謙》等等一批。王安憶那時給人的感覺就非常有才華,細膩、敏感、新鮮、個性,特別飽滿。那種先天的才華是很突出的,好像不需要經過後天的很多學習,就能成長為一個很優秀的作家。實際上正是這樣,她的好狀態保持了下來,一直滿足了大家的閱讀期待。寫作者總是特別重視文字的飽滿、張力,還有清新氣息,所以我到現在仍然認為那是王安憶最好的時期之一。第二個過程,給我印象特別深的,就是她寫《小鮑莊》的那個時期。那個時期,是她先天的能力和後來的學習,以及寫作技能全麵提高之後,達到的一個非常成熟、充實、別致的魅力境界。也許一個優秀的作家,最終不能完全依賴先天的條件,還要經曆長時間辛苦的探索和訓練,具備強大的職業作家的杜撰能力。到了《小鮑莊》,這些因素都得到了集結,所以達到了一個活躍的、優質多產的時期。這個時期對她龐大的創作量、創作的豐富性和可能性而言,也許是最重要的。第三個過程,就是以《紀實與虛構》為代表的寫作。現在大概較少談這部長篇了,但是卻有可能是王安憶很重要的一個作品。從這部作品裏,我看到了王安憶的那種勇氣,勇敢地突破自己;看到了她的野心和能力,她作為一個職業作家所進行的奮力掙脫、突圍,重新建立和擊毀原來的自己—所做出的很大努力。這同樣表明了她的質樸和謙遜,表明了一個向上努力的作家所擁有的那種可貴的“生猛”。也許離開了這樣的衝力,離開了這種不安和自我挑戰,創作就會漸漸平庸下來。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王安憶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三個過程。也許第四個過程已經開始了,但我還沒有好好梳理得清晰。總而言之王安憶是勤奮寫作的標本,是熱愛文學的榜樣。
(2005年5月4日,標題為整理時所加)
詩歌時段
首先我要代表萬鬆浦書院,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今天,是萬鬆浦書院一個吉慶的日子,因為“萬鬆浦之旅·詩歌時段”,在這裏舉行。
來自英國,中國北京、四川等地的著名詩人,來到了萬鬆浦。他們都是剛剛坐飛機抵達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喜從天降”。
請允許我,向在場的各位朋友一一介紹這些天才的詩人、我們萬鬆浦的尊貴客人(都是著名詩人,排名不分先後):英國著名詩人、英格蘭藝術中心負責人—波莉·克拉克;英國著名詩人—帕斯卡爾;英國著名詩人—安東尼;英國著名詩人—威廉姆·赫伯特;新西蘭旅英著名詩人—楊煉;中國四川著名詩人—翟永明;中國北京著名詩人、評論家—唐曉渡;中國北京著名詩人—西川;中國北京著名詩人—周瓚……
當地的詩人、學者,以及新聞界的朋友,前來參加這個詩的盛會,在此,我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各位朋友!隻要談到中國的書院,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傳統,想到文化的傳承;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所以萬鬆浦書院作為一座現代書院,在她開壇的第一天,就用自己稚拙的筆,在她的客廳裏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裏人人皆詩人。
這裏寫下的是自己、也是萬鬆浦書院的渴望和理想。今天來到的各位貴賓,是真正的詩人!你們的才華,將照亮萬鬆浦,使我們的書院更加美麗!
各位朋友!整個“萬鬆浦之旅·詩歌時段”,隻有短短的十幾天時間,但這對於我們萬鬆浦書院和當地文化界藝術界,卻是意義重大。
接下去的時間裏,中外詩人將進行詩作交流,舉行詩歌晚會,接受萬鬆浦書院網站采訪,並在周邊地區參觀和采風。
總之,正是這個詩歌交流節日,使我們萬鬆浦書院變成了一個詩意盎然的地方,變成了詩界矚目之地。
各位朋友!讓我們預祝“萬鬆浦之旅·詩歌時段”圓滿成功!祝各位與會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2005年6月6日
馬耳山文談
網絡文學/既曠闊又狹窄的空間
無論怎麼講,網絡是最自由最開放、最活躍的一個地方。作者在網上發表言論和作品,連個門檻都沒有,所以傳播起來是瘋狂的、毫無顧忌的。就目前來講,活躍於網絡的大半是年輕人,中年以上的在網上耗的就少多了。他們耗不起,眼睛及各方麵都受不了。
不僅是年紀大的人,還有許多人,都要依賴傳統的讀書方式。這是他們獲取資訊,也是他們文學欣賞和思索、甚至是安定自己的一個主要途徑。網絡文學的空間既曠闊又狹窄。曠闊,好理解,即是開放的泥沙俱下的,有好作品同時也有大量文字垃圾,每時每刻都在迅速而廣泛地傳播。狹窄,是指它的局限性:閱讀方式的局限,讀者群的局限,以及大量垃圾充斥而造成的閱讀障礙,還有它在文學傳播中的信任度,等等許多問題。
這一切都很正常。不能因為存在大量垃圾就否定了它的獨特性和優越性。今天的網絡已成為不可忽略的重要存在。關於文學傳播的方式,從古自今有許多種,各種各樣。方式雖然不僅僅是方式,但仍然取代不了內容。好的作品即便放到網上,仍然是好的作品。
但是文學創作不能沾染網絡上的一些病毒—這裏不是指數字病毒,而是指我們都熟悉的那樣一種浮躁和惡俗、那種放肆的發泄。
網上也有大量好作品,這一點是肯定的。但由於各種喧囂蕪雜太多,要想找個稍微像樣的好作品,可能要花費大量時間,有時候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網絡的最大優勢不是傳播文學作品,而是傳播新聞。許多地方發生一些事件,一弄到網上,就迅速傳播開了。新聞自由大大強化,它傳遞消息、傳播事件、互相對話交流、給社會增加透明度,這些才是網絡最了不起的功能,是它的一個功勳。還有一般化的娛樂,許多人可以在此找到自己的快感和樂趣,能夠消遣。
但是傳播和發表文學作品,並不是網絡的長處和強項。所以網絡在未來也不可能取代雜誌和書籍。因為文學閱讀是一種很特別的事情,它需要不能省略不能遷就的一些條件,如必要的時間、紙製印刷品的從容欣賞,這就是傳統的閱讀。這種閱讀中的注視、感悟、耽擱,甚至還包括適當的折疊和撫摸,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理與物理的綜合過程。網絡則不同,直射光,閃閃跳跳,匆匆忙忙,壓根就不是好好讀書的地方。正像一個美國作家所說:冷漠的熒屏太小了,它容不下熾熱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