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得更多更久而已―答《中學時代》
中學生的創作之路
迅速提高寫作能力的技巧,是中學生所渴望的。其實隻有多寫多練才能提高文字表達能力,也許舍此沒有別的辦法。文學寫作尤其是這樣,大概沒有幾百萬字的寫作量,文筆很難令人稍稍滿意。這種能力對人的一生都至關重要。說到文學創作,說到所謂的成功者,我們可以發現,這其中的許多傑出人物,一般都從中學時期開始喜歡文學寫作,他們寫得更多更久而已。
因為這是一個漫長的訓練過程,大概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成熟。
這是一種創作活動,既需要天賦,又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並非有才能的人都適合當一個作家,因為人的才能是多方麵的,有人努力一生都不一定能寫出好的文學作品,卻適合做其他事業,並取得相當大的成就。
喜愛是成功的第一個條件。在喜愛中檢驗自己,這是最好的辦法。
中學時期是學習許多基本知識的階段,不宜將大量時間耗在創作上。要學好各門功課,這恰恰也是通向作家生涯的最近之路。這是個極簡單的道理,但是要真的明白,也不太容易。
一部成功作品的過程,其中的艱辛
中學生常常問到作品是怎樣成功的之類。其實任何成功的作品,其寫作過程都不會一樣。這會因人而異。寫作的艱辛,在於每一次都要麵對一遝空白的稿紙或電腦屏幕。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無中生有。
這裏說的成功當然不是指市場意義上的。文學的成功,許多時候恰好與市場指數相背離,這裏的成功是指能夠經受時間檢驗的、真正獨特和傑出的語言藝術品。
寫作者一開始就要將市場與文學的關係有個準確的理解。在商業時代,金錢對文學的損壞是最大的。當然,還有其他許多損害的方式。最終,也許真正傑出的文學作品會有極好的市場效益。但這會是個比較緩慢的過程。
傑出的作家極少或根本就沒有一帆風順者。個別幸運者,其艱辛也許要在後來補上。這是作家的一課,不能缺失。
如何看待很多少年作家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寫作,這是人的一個權利。不同年齡段的人會寫出自己的不同心情,可以吸引不同的人來閱讀,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少年寫作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社會現象。表達的權利和欲望,這是人人都有的。
少年主要應學好各門功課,以便為將來的作家之路貯備足夠的能力。這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之路。如果舍本求末,未來就走不遠。
人在二三十歲之前主要是學習,而不是創造。先經曆,先學習,而後才是創造。
一般來說,少年的激動和暢想是很多的。少年的記錄是有意義的。如果不是將作家這一稱號過分職業化通俗化的話,那麼這樣一個名稱所包含的內容,遠不是一個少年所能完成的。
需要時間給予人的,其他任何東西都不能取代。
中學生如何提高文學素養
要提高文學素養,就應盡力學好各門課程,掌握多方麵的知識,而不是所謂“專門的文學知識”。
一些學生在校時過於“偏科”,將來往往也不會是好的文學寫作者。比如數學和物理,需要強大的邏輯力,這與從事文學的要求是一致的。
要在年輕時學好形式邏輯,其次是辯證邏輯。
至於想象力,這大多不是學習的事情,而更多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認真地對待生活中的事情,養成思考和閱讀的習慣,這本來是不必多說的。但是現在卻不得不說了。原因是社會流行的東西恰恰相反,一般來說很難避免油滑和痞子氣的傷害毒化。不讀書,隻看一些網絡和電視,一些卡通漫畫之類。這是平庸人生的開始。
過去的中學時代是怎樣的
過去的中學生與大自然的關係遠比現在緊密,比現在貼近。我記憶中,中學時期老師經常組織我們到林子裏、到海灘和山地海島呆一天,回來時再讓我們寫一些東西。
觀察自然萬物,這是當年最美好最重要的事情。
今天的學生是鑽網吧。不僅是城市的學生,就是農村的學生也認識不了多少植物和動物。這是令人悲哀的。
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經常到大自然中,培養自己對大自然的情感。能夠熱愛綠色的生命,珍惜一切的生命。
特別不要專注於網絡,比較起網絡上的信息,要更信任和親近紙上的東西。要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讀中外經典作家,這比讀流傳在市麵上的東西要重要十倍。流行讀物往往是在各方麵達成共識和妥協的、相對淺顯的文字,它隻能培養出平庸的人。傑出的人是不讀或很少讀流行文字的。
我如今見過的個別中學老師,他們竟然引導學生讀流行文字。還有,上語文課時,他們總是照本宣科,滿足於送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而全然沒有自己的感動,自己的理解。這怎麼會有感召力?怎麼會帶動學生在文字間展開想象?
這樣的語文教學必然是失敗的。
2006年1月21日
不絕如縷的詩聲
對於我而言,這本書可能至今仍是最重要的創作之一。任何一個寫作者,當他的筆觸進入某個生活和情感的領域時,會頓然產生一種難言的驚異和幸福感。這種感受往往由於奇特和深刻而使其久久不能忘懷。這創作的衝動和幸福,這新奇的記憶,也許會伴隨他的一生。
所以我不能說,這本書所給予我的一切,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它給予我的,是讓自己的靈魂欣悅或悸動之物,是最為寶貴的一部分。十五年前,我在全書完稿後說的一句話是:交出書稿,我覺得心上被挖走了一塊似的,並且很難彌補了。
在閱讀界,那些深深沉浸其中的心靈,和我一起跳動著。這樣的情形竟然有十五年了。我明白:這不是對一本書,而是對於自然和人生的奧秘、對於不絕如縷的詩聲的追求的本能。
強烈的地方性、方言的使用,使這本書的翻譯成為一件難事。它置換成其他民族的語言時,作者當然要捏一把汗。多年前我訪問一橋大學,與淵博而執著的阪井洋史教授有過十多天的相處和交談,成了一段美好的經曆。我充分領受了一個忠實於真實的學者的魅力,為他的悟想力和關於中國民間的知識所折服。那時他的譯文已經完成,可是一連許多年下來,他仍在訂正修改不倦。
這必會是一部難得的、理想的譯本。
美麗的日本離我所描寫的土地並不特別遙遠,兩塊土地上的怦怦心跳都是相似的。這也是我的欣慰和希望所在。
讓我們在閱讀中結識吧。
2006年2月25日
理想的閱讀
在琳琅滿目的書架前,我們有時候難免會想:這麼多書,究竟如何選擇?況且今天的印刷術極其發達,製作書籍簡直成了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印刷垃圾遍地皆是。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提防被這種垃圾淹沒和傷害,是閱讀的苦惱。所以我們期望一些好的選本,借助它們來節省時間—特別是用以開闊自己的視野,強化自己的判斷。
那麼作為一個讀者和作者,假如由我來編選一本小說選或散文選,我會作出怎樣的抉擇、收入哪些篇目?我為什麼會收入這些而不是其他?我的取舍標準到底是什麼?
看來極簡單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卻包含了許多內容。這其實也是對選者的一次鑒別:我是怎樣一個讀者。
我選取的過程會是這樣—
首先將自己多年來的閱讀從頭回憶一遍。正常來說,一個寫作者同時也必然是一個勤奮的閱讀者。大量的閱讀,不能停息的閱讀,這是他們的共同特征。這是人類的“疾病”之一,無法醫治。我當然是這樣的一個“患者”。那麼在這樣的回想和總結中,總有一些書、一些篇目會是印象極為深刻的,它們的名字在這個時刻會倏然跳出。有的會暗淡一些,有的則會徹底遺忘。
如果是一個優秀的讀者,他對作品的感動、對作品印象的深刻與否,往往不太受教科書的影響。眾所周知,讓他人強迫自己改變內心的感動是困難的,盡管這樣的事情多多少少也會發生;對於一件事或一本書,我們總是因為感動而不能忘懷,這是大致的情形。
那些難以從記憶中搜尋的作品名字,此刻會被忽略,但這種忽略常常並不是一種遺漏。
在這種感動當中,單純的理性判斷是不存在的。文學的難言之美、迷人之魅,正是她的主要特征。我不會在繁瑣的思想和藝術的分析之中、在這樣的推敲之中,去選擇一些優秀作品。藝術品的完整鮮活的肌體才會保證她是有生命的,而隻有這生命本身才能將人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