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去就是17年。待唐僧返回東土大唐時,已是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這匹白馬也成了取經的功臣,被譽為“大唐第一名馬”。白馬衣錦還鄉,來到昔日的磨坊看望老朋友。一大群驢子和老馬圍著白馬,聽白馬講取經途中的見聞以及今日的榮耀,大家豔羨不已。
白馬很平靜地說:“各位,我也沒什麼了不起,隻不過有幸被玄奘大師選中,一步一步西去東回而已。這17年間,大家也沒閑著,隻不過你們是在家門口來回打轉。其實,我走一步,你也在走一步,咱們走過的路還是一般長,也一樣的辛苦。”
眾驢子和馬都不言語了。是啊,自己也沒閑著啊,怎麼人家就成了“成功之士”,有榮譽有地位,自己還是老樣子呢?
諸位,不知你看完這個故事作何感想,反正我當時看完這個故事後,點上一根煙,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這個故事之所以讓我震撼,是因為幾天前我剛參加了一個同學聚會。大學畢業十幾年後,人到中年,都各自安定了下來,同學聚會也多了起來。而這次聚會規模最大,我們這幾屆的同學,到會者有100多人。當年同窗好友,上鋪下鋪,沒什麼大的區別。最多你家境好些多吃兩頓“小炒”;他學習成績好些,老師讓他當個班幹部。可十幾年的光陰過去,如今的差別就很大了:高我兩屆的一位同學剛當選為某直轄市的副市長;高我一屆的一位同學旗下有幾家上市公司;我同班的一位同學以數千萬的身家功成身退,早早地過著半退休的生活……同學聚會的到會者,要麼是重感情的;要麼是自我感覺混得不錯的,還有一些自我感覺不好的就少有音信了。大家當年都差不多,今天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固然有運氣、機會等等偶然因素,但有沒有什麼別的原因呢?
大家都沒閑著,可他在忙什麼,你又在忙什麼?美國有家調查機構曾做過一個著名的跟蹤調查。他們在一所著名大學(好像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中選取了40個人,其中20個有明確的事業目標,決心一畢業就為自己的事業而奮鬥;而另外20個則沒有明確的目標,決定先找份工作,賺了錢再說。結果,20年後,前20名學生中有18個成了百萬富翁,後20個學生中僅有1個成為百萬富翁。
主要的差別即在於此。有的人從頭至尾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為成就一番事業而奮鬥,而有的人身不由己,隨波逐流,每日所忙都隻是為了生存的夥食標準提高一些而已。大家一樣的辛苦忙碌,誰也沒閑著,甚至你比他還忙還累,可收獲卻大不相同。
當然,如何選定目標也很重要。一則要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二則也要考慮到社會的發展趨勢,爭取能將自己的目標與社會的主流趨勢結合起來,置身於哪種行業很關鍵。總不能人家在主旋律中高歌猛進,你在夕陽產業中垂死掙紮吧?否則同樣是忙碌,結果卻會不同。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碌碌無為”,這個詞可能我們在小學時就用它造過句子,但誰又真正理解了它的意義?碌碌,忙得不可開交,但卻是“無為”,太可怕了。很多時候我們恐怕都沒有把什麼叫做“忙”真正地定義清楚。忙是什麼呢?忙應該是在特定的時間段中朝著特定的目標進行連續不斷的努力地生存狀態。忙碌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充實,讓我們回憶起來覺得自己對得起時間、對得起自己。但是如果你隻是為了不閑著去忙,隻是為了向人表明自己“重要”而去忙,那麼無非是自己欺騙自己罷了。
記得台灣著名歌手李宗盛曾在一首歌中這樣唱:“忙、忙、忙,忙得沒有了方向,忙得沒有了主張……”其實,瞎忙的人就像放入一條軌道中身不由己的一個物件,一個被抽打著而轉動的陀螺,陷入這種狀態而不清楚自己在幹些什麼。
沒有明確的方向,即如無頭蒼蠅;職業位置不對,總在做無用之功。忙,有什麼用呢?
職業生涯中的關鍵問題
人才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但為什麼總有那麼多的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呢?關鍵是缺少對自己的正確認識以及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一個長期的科學規劃。
美國國際管理集團(IMG)的創建者馬克·H.邁克是世界一流的管理專家,他自己介紹,他從一位好朋友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
這位朋友是位出類拔萃的推銷員,隻要他一出麵,他的魅力就能充滿每個角落,讓你隻有把錢花光才會離開。不過他的長處僅此一點,在其他方麵,比如說對產品的研發、企業的戰略發展、團隊的建設管理等方麵,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這種人本可以成為一個公司明星般的銷售經理,但絕不是企業家。然而這位先生是個自欺欺人的大師,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連續10年,他不斷地組建自己的公司,接下來就是不斷地關閉。
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他認為自己非凡的銷售才能是人人都具備的。對他來說,銷售是最簡單不過的工作,他認為這對別人也一樣容易。於是他待在辦公室中做管理,讓別人出去跑銷售,結果公司裏沒有一個人在發揮自己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