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安靜地回自己房間並關上門。父親坐下來還在生氣。過了一會兒,他平靜下來,想著他可能對孩子太凶了——或許孩子真的很想買什麼東西,再說他平時很少要過錢。
父親走進小孩的房間:“你睡了嗎,孩子?”
“爸,還沒,我還醒著。”小孩回答。
“我剛剛可能對你太凶了,”父親說,“我不該發脾氣——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謝謝你。”小孩歡叫著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的鈔票,慢慢地數著。
“為什麼你已經有錢了還要?”父親生氣地問。
“因為在這之前不夠,但我現在足夠了。”小孩說,“爸,我現在有20塊錢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
人的一生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們去做,去投入精力和時間,有時候確實不可能麵麵俱到,但無論如何,有些事情是一定要永遠排在首要位置的,這些事情就是我們生命中最為重要和最科學的投資。對於這些事情,不同的人,會排列出不同的組合,在此,我給出一個參考答案:一是教育,二是健康。有調查表明,中國人儲蓄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這兩項內容。
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往往會走入下麵這樣一個身不由己的循環:努力工作、拚命賺錢,不惜透支身體健康,不惜犧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不惜犧牲對孩子的關愛;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為上好學校而大把花錢,或者孩子有什麼別的問題,像第一個故事中那樣,為到處求人而花錢,自己的身體在步入中年後逐漸地同自己“秋後算賬”,又花錢又受罪——辛辛苦苦賺的錢就這樣痛苦地花沒了,還說:幸虧我有遠見,當年辛苦地賺了些錢。其實正是當初為了賺這些錢,今天才不得不大把花錢,而且花錢還未必有好的效果……也許我說得極端了些,你今天對身體、對孩子教育一時的疏忽並不一定意味著將來就如何如何,這並不是必然的充分條件。但我敢說:孩子、自己的家庭有一個美好幸福的未來,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將來少去醫院少吃藥,少花些“痛苦錢”,肯定需要我們今天有意識地在這些方麵多加注意,這是必要條件。
也許今天在這些方麵付出時間和精力的確讓我們少賺了些錢,可我們今天所有透支賺來的錢,將來有一天肯定會連本帶息地花出去。與其這樣,為什麼我們不直接投資於身體和孩子呢?而且,當你意識到你的身體、孩子需要你關心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是到了已經需要花錢的時候,最好是從現在起就開始積極地“投資”——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幸福、孩子的健康成長就是給你的最大回報。
賺來的錢有很多的用途,不僅僅是這兩個方麵。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犧牲那些將來用錢都難以買回的東西。
要求別人,不如改變自己馬克·吐溫說:“最不應該去做的事情就是企圖去改變別人。”
劉易斯·普雷斯諾爾說:“也許你會認為別人的行為像是傻瓜,但是每個人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行動,即使他們的行為真的非常愚蠢。”
當別人的行為讓我們不滿意時
有時別人的行為對於我們總是很大的考驗。而且跟別人的關係越近,你會發現越是容易發火。為什麼我們那麼容易衝別人發火呢?也許是因為別人的習慣、行為方式、講話方式、觀點或是人生態度惹怒了我們,另外一些人也許對我們非常失禮,粗魯、邪惡、喜歡謾罵別人,或者我們因為自己認為別人應該怎麼做而他/她沒有那樣做而感到惱怒萬分。隻要別人的行為冒犯了我們,我們總是希望能夠去左右別人,即使是有時需要施加一定的壓力才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方式來做事情。
自己如果不滿意別人的行為,總是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別人。有時,我們單單指出別人的錯誤,以為隻要他們懂得了自己的缺陷以後就可以改正自己。我們常常以請求的口吻來請求別人改正自己的錯誤,告訴別人我們對他們的做法多麼不滿意,多麼希望他們能夠改變這些行為。這樣做還不夠的話,我們會不斷地來重複自己的意願,而且口吻會越來越強烈。如果還不能使他們改正缺點,我們甚至會對他們報以不滿的眼神,悶悶不樂、生氣、耍小孩子脾氣,比較極端的人則會大發雷霆。事實上,我們會想盡一切可能的辦法,試圖按照自己的意誌來改變別人,我們會糾正他們的錯誤,提醒、催促他人,或是哄騙、祈求、鞭策,甚至會使用辱罵、恐嚇、威脅等等手段來改變他們。暫且不說我們想盡了多少辦法企圖改變別人,單是我們這樣費盡心機地企圖按照自己的意誌來改變別人就是多麼令人討厭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