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你,到底在爭什麼(1)(1 / 3)

哲人說:我因為幹,所以我充實;因為我幹,所以我不用仰視。

古人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易曰:君子以祿及下,居德則忌。

關於競爭的認知誤區

我們所在的這個社會推崇強者,推崇那些能夠在競爭中取勝的人。正因為我們是如此看重成功,所以我們才如此重視競爭。在我們還無法真正明白競爭這種機製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學會去跟別人競爭了。我們剛剛蹣跚學步時就與其他小朋友競爭了,因為我們的父母希望我們是最聰明的,希望我們長得最快,希望我們總是笑,並且希望我們學步最早,最早學會說話。後來上了學,父母更是鼓勵我們去參加那些競爭激烈的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

這並不僅僅局限於那些非常正規的競技性活動,日常生活中的競爭也隨處可見。上學時我們希望拿最高分,在競技場上我們希望自己能夠獲勝,工作時希望能夠拿到最多的薪水。不僅僅是家庭,我們的工作單位,我們的社交圈子,都給我們提供了進行競爭的場所,讓我們去證明——即使隻是向我們自己證明,我們是最富有愛心的父母,工作中我們最樂於助人、對別人最友好,或者在朋友中我們是最富有智慧、最講究衣著、最講禮貌的一個。

甚至在休閑時,我們也忘不了去競爭。我們喜歡參加一些娛樂比賽,像保齡球比賽、網球賽、高爾夫球比賽等等。參加社交活動時也總忘不了去玩橋牌、猜字謎等等的比賽活動。如果自己不參加任何競技性活動的話,或者自己在活動中無法獲勝的話,我們會去觀看別人的比賽活動,並且在觀看時會去支持某支隊伍,為他們的成功而歡呼,為他們所獲得的榮譽而自豪。

正因為我們有如此強烈的欲望去跟別人競爭,因此我們也就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機會去參與競爭:最伶俐的寶寶,最有魅力的長輩,舞池的皇後,最炫目迷人的小姐,最有氣質的人等等。

競爭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因此很自然地,我們會把它看做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我們非常適應去與別人進行競爭,假如哪天真的無法跟別人去競爭了,我們反倒會覺得生命沒有什麼意義了。我們的生命中存在著如此多的競爭,因此任何一個人都會產生這樣的質疑:是否我們生命中的每個角落都會有競爭呢?是否根本找不到不存在競爭的生命活動呢?

有很多的理由來解釋為什麼我們那麼喜歡競爭,為什麼我們像那些喜歡進攻別人的人,那樣使用競爭來證明自己是多麼富於野心。這些我們經常用到的錯誤的解釋方法其實是試圖給競爭蒙上一層炫目的光環,使我們相信喜歡競爭是多麼自然,競爭會讓我們受益無窮。

競爭是我們的天性有一種理論說,競爭是我們的“天性”,是我們的“本性”,喜歡競爭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特性,因此我們一生中會不可避免地充滿競爭。但是,如果事實真是如此的話,那麼各個種族的人都應該喜歡競爭。然而,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有些種族並不喜歡競爭。而且,如果這種特性是與生俱來的話,那麼從古至今隻要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應該喜歡競爭才對,但是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如果說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競爭的話,那是因為從小家長或者老師就教育我們必須要學會競爭,而且應該喜歡參與競爭。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解釋。最近剛讀完周國平老師的心靈自傳《歲月與性情》,讓我很感動,一個見證了時代變遷、經曆了挫折的人,依然能保持一份真性情,讓我更加相信,一個人的價值絕對不是你與別人競爭的體現,而是自己在生命曆程中的自動自發。

競爭能夠讓我們做到最好有些人認為沒有競爭就沒有動力,相信競爭能夠讓我們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但是無數的例子卻恰恰相反:沒有競爭我們會做得更好。競爭不僅不會使我們發揮出最佳水平,反而使我們在競爭中無法將對手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而往往是將其看成一個物體,看成我們實現自己目標的一個絆腳石。

競爭還桎梏了我們的視野,限製了我們的選擇。如果我們參加任何競爭的目的就是為了贏得比賽的話,我們往往無法體會到活動的樂趣。再就是因為擔心失敗,所以我們隻是去選擇那些肯定會贏的活動。就像中國足球每次參賽,球迷們都希望中國隊能進入總決賽,但是前提是必須在預選賽不能遇到強隊比如巴西隊。這樣的話,競爭實際上隻是一種遊戲規則,它與發揮沒有多大關係。因此競爭並非能夠使我們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隻不過使我們能夠戰勝別人而已。

競爭往往讓我們分心,使我們無法發揮出最好的水平。因為當我們競爭時,我們很少能夠完全地集中精力,我們往往還會關注到那些與我們一起競爭的人。我們參與競爭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渴望成功、渴望進步,還期望能夠通過戰勝別人而證明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是多麼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