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往往並不能使我們真正優於別人,因為隻要參與競爭,我們就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別人也應該遵守同樣的規則。我們越是希望能夠優於別人,跟別人的共通性就會越多。因此,競爭並不能促使我們去開發、挖掘新天地,卻會桎梏我們的觀念,對於那些我們本應該努力去嚐試的新事物也就會視而不見了。因此,與其說競爭讓我們更加富於創新,還不如說競爭將我們桎梏在那些預定的軌道裏,而使我們疏遠了創新。
競爭使我們更加富於自信那些支持競爭的人往往會大肆渲染競爭如何可以增強我們的自信,如何可以增強我們的自尊。任何一個被迫去競爭的人——包括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如果失敗了都會感到萬分羞愧,都會害怕再次失敗,因此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這種想法是無法避免的,因為隻要參加競爭就有可能失敗,就會覺得非常窘迫;隻要失敗了就證明了自己是弱者,證明自己不如別人,而且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當著那麼多人的麵。但是,就競爭本身的性質而言,每個人隨時都會有失敗的危險,因此,這對於我們的自信是毫無好處的,因為我們比較容易將競爭的結果與我們的自身價值結合起來。那麼如果我們總是失敗的話,我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弱者,不如別人,而這僅僅是因為我們輸了一次。
即使因為贏得了競爭而獲得了自信,這種自信也不會是持久的,因為誰都無法保證每次都取得勝利。當然,在短時間內,我們會感到非常得意,雲裏霧裏,渾身輕飄飄的,完全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但是喜悅完了之後,我們就會開始懷疑了。為什麼開始懷疑呢?因為沒有持久的勝利,一次成功了,戰勝了別人,我們還會向往著能夠再次戰勝別人。比如,你如果想一直站在山頂的話,就不能休息,要時時付出努力,稍不努力的話,站在山頂的那個人就是別人而不是你了。而你呢,就隻能站在半山腰用羨慕的眼光看著別人了。我們所贏得的“勝利者”的榮譽也是暫時的,也許有一天這個稱號就已經不再屬於我們了,因為別人時時都在努力來超過我們呀。
我清楚地記得一個幼時一起長大的夥伴,我們每次考完試,對於他就是一場災難的降臨,因為班主任要在大家麵前宣讀成績及名次。每次他的成績總不理想,所以等待他的隻能是一頓批評和同學們的嘲笑,所以他在班上少言寡語,最後中途退學。
從一定意義上說,競爭會讓一個幼小的心靈乃至他的一生都受到傷害。
為啥爭逐,為啥忙到底是什麼驅使我們來參與競爭呢?有時可能是出於金錢的誘惑,因為贏得比賽可以使我們獲得一大筆錢。但是事實上,很少有比賽會獎勵給勝者一大筆錢的,大多數都是一些商家讚助的促銷品。那麼,競爭如果不是為了錢,是為了什麼呢?
為了贏得別人的認可而去參與競爭。我們如果能夠贏得較大的競爭,別人會非常仰慕、尊重我們。勝利意味著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得到別人的稱讚,別人會承認我們的優越性。因此我們能夠從眾人中脫穎而出,向別人證實自己並非平庸之輩,而是非常優秀的。因此我們就贏得了公眾的關注,別人會將我們當成“大人物”。因此我們最大的目的就是向別人證明我們獨特的自身價值——我們是多麼的與眾不同。
一個人的自身價值是完全獨立的,即使在競爭中你比別人強,也不能證明你有多麼高的自身價值;反之,即使輸給別人,也不能說明你不如別人,最多隻能說明你暫時不如別人。
誰能夠在競爭中取勝,誰就是生命中的強者,不僅僅是在所競爭的領域內,而且在各個領域都是強者。正因為我們如此看重成功,看重取勝,所以如果我們在競爭中失敗了,就會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多麼差,因為勝者總是強於敗者啊!然而,勝敗皆不能增加我們的自身價值!
競爭的消極麵其實,隻要競爭我們就必須跟別人進行比較,隻要比較就總會給我們帶來負麵的影響。我們周圍的人推崇競爭,並非因為人們都期望競爭,而是因為每個人或者我們這個群體普遍都會有一種危機感,正是這種不安全的感覺促使我們去跟別人競爭。
競爭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要想得到我們所需要的,要“獲勝”的話,別人就必須失敗,就無法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通過競爭獲得我們所需要的事物,而這一切都是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代價的。而任何以犧牲一方的利益來滿足另外一方利益的活動都被認為是有破壞性的,都會有消極作用。
競爭使我們依賴性更強從本質上來說,競爭使我們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因為在競爭中,我們總是以別人為參照對象來評價、衡量我們自己的。因此我們用來調節自己行為的標準不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而是外界的因素。
跟別人比較絕對不可能增強我們的自尊。這是因為與別人比較就是希望從別人身上找回或者發現自身的價值。相反,這樣反倒會削弱我們的自信。因為競爭本身就把我們放在了次一等的地位上,必須要戰勝別人才能找回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