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諸行無常(2)(2 / 3)

結果百丈和尚裝蒜說不知道,以反話來表示“我不懂別的學說”,以肯定對方表示答對了。然而,南泉禪師一向過分認真,他表示對百丈和尚的看法不以為然,而繼續追問和尚的意見。

所以百丈和尚才說:“我不是已說過了嗎?”表示“我不是已借你的口充分說明了嗎?”這便是以零為基礎的構思。

譬如因為銷售業績不理想,所以必須削減預算,而削減了各單位的經費20%。然而,一旦擴大的經費,要創減談何容易,當中還有利息,薪水等不能縮減的項目。如此一來,當然無法順利縮減經費。所以,隻有先回歸到零,然後才能擬訂出真正必要的經費,如此才可能達成縮減的目的。

十六、信仰的心態

有個僧侶問大隋和尚(未詳~919,唐朝禪師):“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和尚回答:“壞。”僧侶又問:“恁麼則隨他去也?”和尚回答:“隨他去也。”

佛法果真是永恒的真理嗎?

佛法並非難懂的理論或道理,它是真理之教,也是天地自然之理。對於真理已覺醒而開悟,即等於與大宇宙融合為一。

這位僧侶可能已具有相當的知識,可是,現在他心中有了疑問——假如我們和它打成一片的宇宙消失了,佛法又如何呢?所以才問大隋和尚。

和尚回答當然也毀滅了。於是,僧侶又想到,充滿永恒真理的佛法,竟也依賴宇宙,與宇宙的命運與共嗎?因而再問,而大隋和尚的答複還是一樣的。

不過,大隋和尚既不肯定也未否定僧侶的疑問。他看得出來,這名修行僧正陷入空思妄想中,自以為宇宙終有一天會毀滅,而感到不安。然而他沒想到,如果佛法會毀滅,那麼自己又何必千辛萬苦地去修行,信仰一個不穩定的對象呢?

這是缺乏信心的想法。所以,大隋和尚才會想要替他撥霧解津。倘若這名僧侶無法察覺出和尚對他一片親切的關心,而永遠被自己的疑問所束縛,那麼他就會繼續徘徊其中,而陷入萬劫不覆之境。這時,無論大隋和尚的答複什麼,結果都是一樣的。

由此可見,選擇信仰會直接影響人的內心世界,當信仰不堅定時,就會增添許多無妄煩惱,當信仰堅定時;就會擁有平靜的心態,看待任何事情也就十分明了。

十七、禪無止境

有個僧侶問趙州和尚:“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趙州回答:“鎮州出大蘿卜頭。”

這個大蘿卜頭究竟是何意?

南泉禪師是個名聞天下的大人物,而趙州和尚也是赫赫有名的大禪師,更重要的是,他是南泉禪師的弟子。僧侶當然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想通過趙州和尚,一窺南泉禪師的禪風究竟。

可是,趙州和尚看透了僧侶的意圖,所以才回答“我是鎮州出產的大蘿卜頭”。原來趙州和尚的居地——鎮州盛產蘿卜,所以,他一語雙關地提及大蘿卜,表示南泉禪師的確栽培了我,但是,我並不是何人,我還是我。蘿卜是當地名產,卻不是南泉禪師住處的名產,而且上麵還有個大字,表示這蘿卜特別出色,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所謂師徒關係,就是在同一個屋簷下共同修行,吃同一鍋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啟蒙後,弟子不知不覺間就會和師父的想法一致,甚至連生活方式也沒兩樣。禪學也是一樣,弟子繼承了師父的禪學風格,而有相同的想法及作風,便稱之為禪風。

不僅如此,倘若弟子中有人成就非凡,時而有所作為終至勝過師父,或者為自己打開了一片新天地,都是一種突變異種。如趙州和尚就是南泉禪師門下的異種。他的實力幾乎超過師父,而且已可自信地認為“我有我的禪”的大禪師。

禪無止境,同樣,學無止境,做人也是這樣,修身養性無止境,隻要自律、自愛、自強、自責,就能達到令世人仰慕的境界。

十八、惡因生惡果

——善男子要知道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所以必須遠離惡因,不要散播惡禍。

“因果關係”乃是佛教最基本的訓示。

當我們遭遇不幸,卻又無法解決時,我們要如何麵對它?其處理方式,通常有下列(1)視為偶發事件。(2)視為命中注定的事。(3)視為神的旨意。(4)出於因果關係。在佛教是采取第四種處理方法。

無論是善果或惡果,我們都必須麵對事實,勇於接受。僅一味地為自己的不幸嘮嘮叨叨、指責別人,根本無濟於事,隻有勇於負責,尋求彌補之道,才是較實在的。

國人深受佛教思想的訓戒,對“輪回”之說深信不疑,所以財富事者應盡量救濟貧民,財富少者要小心謹慎地過活,避免觸犯佛戒。如此國家社會得以安定祥和,宗教的力量亦居功不小。

我見到一個人,在街心公園散步時,偷了別人自行車的座套,可是回到家中往自己的自行車上套時,他自己的車卻被別人偷了。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人人皆知,積德行善乃做人之本。

十九、反敗為勝

——逆境容易打發,順境不易度過。如果有人侮辱你,你隻要忍耐就可以應付;但如果有人讚美你,難保你不會得意忘形。

這是臨濟宗所領悟的禪之真精神所在。他鼓勵人們不要屈服於惡劣的環境,並且要借著逆境的磨練,來增加本身的實力,幫助我們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