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諸行無常(2)(3 / 3)

誰都不喜歡遭受苦難,誰都想逃離苦難,但逃避並非解決之道,徒然使我們沉淪於苦難而已,隻要將觀念一變,現實的狀況也會隨之一變,譬如你把苦難當作上天賜予的考驗,視為一項恩典,你就會信心十足地麵對它,心中仍充滿希望。

有個推銷員,遠到非洲推銷鞋子,他到了非洲以後,才曉得非洲人根本不穿鞋,於是就很遺憾地離開了非洲。此事被另一個推銷員知道了,他反而認為賺錢的機會來了,於是他也前往非洲開發他的業務。他對非洲人民灌輸許多新的觀念,使非洲人對鞋子的購買欲大增。結果他成功地開發了非洲鞋業的處女地。由此可見,隻要稍微改變一下觀點,便能使形勢扭轉,就算在逆境中也能反敗為勝。

勝不驕,敗不餒,總結經驗以利再戰,失敗和挫折並不可怕,就怕失去信心,隻要信心十足,定會勝利。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二十、要有遠見

——久伏的鳥必定高飛,先開的花一定早謝。

常可看到,在一個團體中,有人鋒頭很健,有人卻默默地耕耘,後來的結果是,默默耕耘的人成功了,而愛出風頭的人,因不務實際,反而一事無成。

就拿大家熟悉的選舉來說,甲候選人在政見發表會上,抨擊政府,醜化政界人物,極盡嘩眾取寵之能事。乙候選人誠心地與民眾溝通,發表的政見乎實可行,他著力在改善社會弊端上,切實中肯,目光遠大。結果甲落選而乙高票當選。這是預料中的事情,一點也不奇怪。

遠見出於自信,自信源於了解,有了競爭的調查研究,然後腳踏實地,按步就班,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幹,厚積薄發,埋頭苦幹,任勞任怨,有誌者事竟成。

一個人除了眼光要遠大外,還要態度謙虛。

田間的稻米,當它是秧苗時,稻杆挺得直直的,稻米成熟時,稻杆垂得愈低。

做人也一樣,所謂“真人不露相”,成果應由別人客觀地來評斷,而不是靠自己吹噓宣傳的。第四章佛心即水

一、滯者必敗

麻穀(未詳,唐朝中期禪師)手持錫杖去拜訪章敬和尚(754~815。唐朝中期禪師),章敬和尚正在坐禪。他繞了禪床三圈後,便一揮錫杖,站在和尚麵前。章敬和尚雲:“是是。”接著,麻穀又到南泉禪師處,一樣繞禪床三圈,然後一揮錫杖站在禪師麵前。南泉禪師雲:“不是不是。”麻穀立刻問:“章敬道是,和尚為何道不是?”南泉雲:“章敬即是。是汝不是。此乃風力所轉,終成敗壞。”

現在問“是”與“不是”究竟表示什麼?

錫杖乃是金屬製成,上麵附有數個小環結的拐杖,一動就會發出聲音。如果走在深山荒野,可藉以趕走猛獸毒蛇。沿門托缽時,也會發出聲音以表行蹤,具有多種功能。在禪學裏,它和禪杖一樣象征開悟。

在對方四周環繞三圈,乃是向對方表示敬意的禮數。

麻穀之所以會帶著錫杖去訪章敬和尚,是因為他已大徹大悟,而以行動表現他的心境。和尚一見,認為他已大悟,故言“是”。

對麻穀而言,南泉禪師乃是師兄,所以他去找師兄,以炫耀自己終於也大悟了。可是,南泉禪師卻說“不是”,所以麻古被這句話懾住了。

對一個真正大徹大悟的人來說,不論“是”或“不是”,結果都沒有兩樣,所以會被這種言辭懾住之人,即證明他尚未脫俗。經南泉禪師略施小技,麻穀即很快地被懾住而緊咬著不放,追問為何不是。

於是南泉便諄諄教誨道:“你看,你不是被‘不是’這句話震懾住了?因而執迷不悟嗎?所以我才說‘不是’呀!”

相同的行為不一定會導致相同的結果。麻穀的矯揉造作,目的是希望對方苟同自己。然而,即使過去成功過一次,並不表示第二次也會成功,雖然有因就有果,但是,變數太多了,還有緣份居中操縱,所以,其結果自是完全不同。倘若再拘泥於結果,期望獲得成果,必定會誤入歧途,因為人生百態,而且諸行無常。

這就如同不斷流逝的水,每一刻所見都不是相同的水。自以為開悟了,結果卻受“開悟”所束縛,而又回到開悟前的庸俗。

麻穀這時才靈機一轉,而這一轉念,也使他的開悟紮根得更深。

二、破除迷惘

定上座(未詳。臨濟門下的高徒。唐末禪僧)問臨濟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臨濟立刻下禪床,給定上座一記耳光,繼之又把他推開。定上座嚇了一大跳,頓時愣在那裏。這時,旁邊的僧侶雲:“定上座何不禮拜?”此刻上座心機一轉才大徹大悟,立刻向臨濟禮拜。

定上座到底悟出了什麼?

定上座是臨濟門下高徒中的高徒,比他人修行得更深,早巳掌握了佛法的真義,可是卻一直無法開悟。他不斷地努力,可是,愈想一探開悟世界,那開悟的世界卻離他愈遠。他煩惱透頂,如同溺水而攀草求援一樣,隻好求教臨濟和尚“佛法的根本是什麼”。

在佛教裏,“佛是什麼”乃佛教中的頭一問,也是最後一問。所謂的禪或佛,即是要透過經驗追根究底的一門學問。

當時,臨濟和尚以打耳光的方式教他,正是他親切顧慮的表現,因為他看出定上座正陷入執著中,以致無法開悟,而有著“你這又是何苦,難道你的身體是木頭做的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