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諸行無常(3)(1 / 3)

另一方麵,定上座原本以為,師父會回答自己的問題,想不到卻招來一記耳光,所以愣在那兒。此時站在旁邊的僧侶告訴他“趕快禮拜”——師父以言行示教弟子時,弟子即應禮拜表示感謝。就在他依言禮拜時,方才發現連禮拜都遺忘而呆立著的自己,是何等的渺小及愚蠢。並且也看透了這愚蠢、渺小的自己身中,是多麼地煩惱而思緒混亂。

他想著“為何要冥頑不化,把自己關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裏?”就在這一瞬間,世界便豁然開朗。在廣闊的世界裏,一切也都是自己的。待他窺見這個世界時,始悟及這便是大徹大悟。

定上座樸實地向師父禮拜表示謝意。臨濟和尚也因為自己完成了大任,而在心中分享著弟子的喜悅。

或謂開悟是難以言喻的偉大世界,亦是如同在九霄雲外的高遠世界,果真如此,開悟的世界必將離你更遠。其實,開悟根本不算什麼,而且,你不能將它當作知識般地吸收,必須領會它才算開悟。當一個人能由衷認識“萬般皆空”,而連自己也不存在時,始得超脫迷惘,人生並為之一變。

三、不變的本質就是變

陳操尚書曾深入參禪。一日,他去拜訪資福院的智遠和尚(未詳,我國五代禪師),禪師見到他,就在空中畫一個大圓圈。陳操雲:“弟子恁麼來,早是不著便,何況更畫一圓相。”禪師聽了便回房把門關上。

這兒的“一圓相”究竟是何意?

禪師們都喜愛在色紙上,一口氣一筆畫個大圓圈,稱之為一圓相。這個一圓相是耽源所創,其後便成為我國溈仰宗的鎮宗大事並流傳下來。

因為資福院的智遠和尚知道陳操深究禪學,所以想試試他對一圓相了解多少。

可惜陳操對於一圓相的了解十分有限,如此一來,再作問答也隻是浪費時間,所以和尚才會返回自己房中。

如果拘泥於畫在空中小小的一圓相,便無法掙脫常識的世界。因為一圓相包含了天地自然到大宇宙,可謂包羅萬象,它能隨著各種情況,表現心境、悟境及佛。倘若你自作聰明自以為已開悟,而認為“一圓相即是天地宇宙的合體”,便不算是了解。

其實,圓是隨著禪師所表示的時間、地點、心境而變化的,如是陳操能因時因地而認真地與之周旋,把禪師的心視為無心接受,就不會與上乘的教誨失之交臂了。

四、見識廣博

——眾生不可為因果報應而修佛法,要為佛法而修佛法。

道元和尚於公元1234年完成一本修行禪學規範的書,書名為《學道用心集》,前麵所言就是其中一則,意在說明欲修佛法先要由菩提心開始,亦即佛道是從實踐開始。

觀看一個人做事的功能,即可知此人見識之深淺。如果商人賺錢僅僅為了個人利益,而不考慮社會福利,那麼,他的見識就屬於低層次了。即使是大人物,如果工作是為了私欲,那麼這種人亦不值得尊敬。同理,政治家如果隻為政黨的利益做事;教育家成子隻會領薪水的人,聖職人員有著濃厚的商業氣息,則原有的崇高動機消失,當然與無見識之人一般,所以也得不到別人的尊敬了。

如果隻為因果報應而修佛法,將永遠也修不成。

真善,應是本能的全無意識的行動。

如果僅是為了麵包、財富、名譽而話,那隻是生活,而非人生。我們應有所區分,有所辨別,不要被蒙蔽。

五、昨日之死

——如果你想知道前世之因,就看你今世的處境,而你今生所種的因,就是後世之果。

常聽有人抱怨道:“為什麼我這麼苦命?”如果分析推敲,其中必定有原因。誠然,在這個世界上,善惡沒有絕對的分野,但是沒有播種,就不會有收成。現在的不幸,乃是從過去到現在,在不知不覺中演變的結果。假如你自覺命運多舛,則你必須徹底追究不幸的原因。這個原因可能是先天的,亦可能是後天環境造成的。

前世的錯,今世的錯,前日的錯,昨日的錯,都是自己釀的果,自食其果理應所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總結過去,從善改惡,不再犯錯,方為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