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心靈無羈無絆
——近而難見是我心,細密達天唯我佛。我佛難思議,心廣不可規範。
“心即佛,佛即心。”是海空大師說的一句話。將我們的心皈依宇宙的佛,宇宙的佛就在我們的心中,因此不可把自己的心孤立起來,而要培養無限寬容的心,來接納宇宙的事物。
人生在宇宙中,瞬間的位置實在短暫渺小得不能再小了,然而一個人的心,卻能容下整個宇宙,這顆心就是佛心。
參加國際運動比賽的選手,是全國人民的寄望,於大家殷切之期盼之下,運動員的心理承受了莫大的負擔,害怕勝敗之結果,贏了固然欣喜,輸了就會遭到更多的責備。因此教練員必先具有運動家精神,帶領與賽選手在“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下,做最佳的運動比賽。
聯考也和運動比賽一樣,考上名牌學校或一流公司並非人生最終目標,我們應以長遠的眼光和寬容的心,迎接人生無數的挑戰,並能讚賞別人也能這麼做。
七、表裏一致
——聞賢者之信,愚禿顯心。賢者之心是內賢外愚,愚禿之心,是內愚外賢。
現今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帶領人們走進一個新的生活領域,即使是小商店,也是百貨雜陳。各個家庭都能擁有形形色色的電器設備,在如今富裕的環境裏,人們很容易迷醉在繁華的物質中,和盲目地追求外表的修飾。
人格即是“人核”,也就是做人的重要依據,失去了人格就失去人的價值。
人格是人性的內在結晶,唯有努力充實,才能散發人性的光輝。一盞華麗的美術燈,如果沒有插上電源,如何散發它的光輝呢?
龍潭寺的住持,對於虛有其表,表裏不一的施主,他會很諷刺地說:
“你很象個燈籠。”
對方問:
“怎麼說?”
住持回答說:
“因為你這個燈籠從來沒有點燃過,空有外殼罷了。”
“內秀”是內在的美,含而不露才是真正的美,而那種裝腔作勢,外強中幹,華而不實,隻是徒有其表。
八、遊五老峰
仰山和尚(807~883。創立溈仰宗的門風)問新來的僧侶:“近離甚處。”僧侶雲:“廬山。”仰山雲:“曾遊五老峰麼?”僧侶回答:“不曾到。”仰山雲:“闍梨不曾遊山。
仰山和尚所說的“遊”到底所指何意?
在禪門問一句“你從何處來”,可說已變成迎接新來僧的寒暄話。五老峰是在廬山的一座岩山,據說這神秘的岩山,很像五個老人,所以才有五老峰之名。仰山和尚是一語雙關地拿廬山為謎題,輕鬆地提出問題。可是,新來的僧侶,根本領會不出這是禪門獨特的表現法。
五老峰被寄予五惑、五欲、五境、五宮、五蘊等五個佛教的重要象征名詞。當中,五惑是指貪、睦、癡、慢、疑五個妄惑;五欲是指財欲、色欲、食欲、名欲、睡眠欲;五境是指色、聲、香、味、觸的五官對象;五官是指眼、耳、鼻、舌、身;五蘊是由色、想、受、行、識所交織的身心兩麵狀態。
不限於佛教,事物的重要構成因素,大多可以分成五類,由於人類的一隻手有五隻手指,所以此種說法更有說服力,同時也易於記憶。“遊”也是禪獨特的境界,指離開一切認識,放任自然的狀況。
所以,遊五老峰指的是掙脫五惑或五欲,而體會遊大自然樂趣之意。換句話說,仰山和尚是想要看看新來的僧侶在廬山坐禪、修行的成果。可是在這個公案中,卻看出了該僧侶完全不懂此一問題的含意,所以回答得十分普通:“沒有登過。”因而仰山和尚指出“你根本不曾遊山玩水過”,表示你的修行還不夠,應該重頭再來。
在禪學裏,“遊”意味著“風流”。有句禪語說:“非風流者是謂風流”,表示倘若刻意表現風流,而裝模作樣,則不算是風流。所謂風流,即自然存在於無風流意識之中。
九、主動進取
文殊菩薩問無著和尚(310~390,北印度僧侶):“無著近離甚處?”和尚回答:“南方。”又問:“南方佛法如何?”和尚回答:“末法此丘,少奉戒律。”文殊問有多少僧眾,和尚答或300或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