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諸行無常(3)(3 / 3)

接著改由無著和尚問文殊菩薩:“此間如何住持?”文殊雲:“凡聖同居,龍蛇混雜。”和尚問有多少僧眾,文殊答:“前三三,後三三。”

文殊菩薩的回答究竟有何含意?

以文殊菩薩之靈地,而受到信徒親近的名山,就是我國的五台山。這是無著和尚登五台山時的問答。

菩薩問佛法現況,和尚回答:“距離佛陀傳道那段時間已久的今天,隻有少數的僧侶,仍然守著佛的戒律而已。”對於相同的質問,菩薩的回答卻是“龍蛇混雜”。

龍住在天上,蛇爬在地上,分別代表佛與人類。亦即無論俗人或出家人,無論是佛或人類,都越過了樊籬,而親近佛法。

如果將菩薩與和尚的佛教觀做一對比,讀者很快即可發現,和尚心中的佛教是小乘佛教,而菩薩的卻是大乘佛教。

至於“前三三,後三三”中的前,是指至今為止,後是指未來,三代表多數。三三即是很多數目相乘,代表無限多之數字。菩薩所言的內容是:“如果隻有特定的僧侶護法,不久佛法即會衷微,所以,必須不分俗人、出家人,都要護法,佛法以後才會像今天一樣隆盛。”

做人也是一樣,倘若安於現狀而姑息因循,必然會走向窮途末路,除非設法改變自己,掌握正確的方法,並融入時代潮流,才能不斷進步。

十、巧應布局

長沙和尚(未詳~868。唐朝中期禪師)一日遊山玩水回來,首座(第一大弟子)問:“和尚什麼處去來?”長沙雲:“遊山來。”首座又問:“到什麼處來?”長沙答:“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來。”首座又問:“大似春竟?”長沙雲:“也勝秋露矯芙蕖。”

請問長沙和尚的回答為何意?

首座與長沙和尚的問答可謂銳不可擋,因為首座一再逼問和尚,而和尚也多方設法躲過首座的矛尖。在禪學裏,“遊”的意義筆者已在前麵說明過,所以,這個問答表示長沙和尚,已無心地進入坐禪三昧。

是以首座問“什麼處去來”,即含有“已達何種境地“之意。

和尚回答“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來”,意思是說“無心遊山,那有什麼境界可達”。

首座立刻又問“大似春意”,可謂咬住了和尚所言不放,此時假如一不小心,而做正麵的回答,那麼無心之行必將變成有心之行。所幸和尚技巧地躲開了,隻說“也勝秋露矯芙蕖”。此處芙蕖即是荷花,意味迷惘,秋露表示煩惱,意指“無心的境界勝過煩惱,迷惘的世界”。

提及迷惘或迷惑,世間始終是迷惑、迷惘的。由於變化激烈,在處事時,往往來不及有周詳的思考,就陷入了別人設計好的圈中,而處於被動。所以,我們必須設想周全,不論變化多麼激烈,也能穩步發展,亂中取勝。

十一、佛心即水

有一天,盤山和尚(721~814,唐朝中期禪師)向弟子們說:“三界無法,何處求心?”

這個公案到底意味著什麼?

三界是指生死流轉的迷惘世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就是我們居住的世界。法是真理,也是永恒不變的原理,因為在變幻無窮的迷惘世界裏,根本沒有不變的真理,所以才說“三界無法”。那麼,到底有沒有可感受出“法”之根源“心”呢?假如有,又在哪裏?這便是此一公案的問題。

這個世界生滅變化,一瞬間都無法保持常態,而能夠感受這些變化的正是人心。因此,人心也是時刻不斷地變化,根本沒有受限的心。既然如此,如果說無心,卻又有感受泉源之心,那麼無心究竟何在呢?追根究底之後,我們才會發現,心正存在於它影響所及的三界全體,覆蓋著整個三界。

如是,我們所見、所想,所感之地,到處都有心,惟看悟出無心的境地,才可到處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