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諸行無常(4)(1 / 3)

所以,有無心要看有無迷惘而定。迷惘者會說這世上一切都是心,開悟著可說一切無心,所以,答案將因妝受者的差別而異。以水來說,普通是呈液體狀,可是在北極之地,水即是冰,代表固體。然而,在炙熱的沙漠裏,水卻會蒸發為氣體。所以,即使是成分相同的東西,也會隨著環境及收受方式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可見,人心即水,水流經的地方,因環境氣候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是,無論怎麼改變,本質的東西不會改變,而且所有的存在形成都圍繞著本質而發展。

十二、靜待時機成熟

有一次,風穴和尚(896~973。我國五代禪師)被邀請到郢州的衙門向大眾說法,他一上堂就說:“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去即印住,住即印破。隻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這時有個廬陂長老開口發言:“某甲有鐵牛之機,請師不搭印。”風穴和尚雲:“慣釣鯨鯢澄巨浸,卻嗟跬步驅泥沙。”長老很想反擊,可是一時之間又想不出適當的話來。和尚喝道:“長老何不進語?”長老正想開口說什麼,風穴和尚卻以手中拂子打他。接著又說:“還記得話頭嗎?”長老正想開口,風穴和尚又以拂子打他。這時,州牧看不過去,便說:“佛法與王法一般。”風穴和尚問:“見個什麼道理?”州牧雲:“當斷不斷,反招其亂。”風穴和尚聽了便下座。

這個問答的真意如何?

心印即師父傳給弟子的佛法。鐵牛是為阻止水流所做的鐵製牛,本身沒有任何作用,但是卻可以防止河川泛濫,即如佛法本身不會自悟,不過它完成了讓弟子開悟的角色,所以很像心印。

“去即印住”意指不拘泥於心印,才能有領悟之契機,相反地,“住即印破”。領悟之機便不起作用,所以惟有去除拘泥,才能消除心印的束縛。

不料廬陂長老卻拘泥於心印,而說“我早備有心印”。和尚很想讓長老徹悟,可是長老卻無慧根。

所以,郢州的州牧才說“佛法和王法相同”,意味迷惘即是開悟之始,就讓他繼續迷惘吧!“當斷即斷”此言表示,你要等他領悟的機緣成熟。這也正表明了心印的功能,和尚參透州牧的禪機,遂就此打斷問答。

和尚經常從問答應對之中,釣上稱為禪機的大鯨魚,並從中取樂。這一次他已享受到,州牧多少有領悟的樂趣,故而略感滿意地離席。

十三、活與佛

——生命是所有財富中,最值得珍貴的。

日蓮大師於55歲時,在身延山寫了一封信給弟子,告誡他們,任何生物都不應該輕賤上天所賦予的生命。

國外一些報紙的社會版上,天天都有殺人、被殺、自殺的報導。人類之所以這般輕視生命,不可否認大眾傳播媒介如電視、電影(把人當做西瓜般地砍殺)等,具有莫大的影響力,造成這種不良的風氣。

世上萬物同來共生,三光普照,同接雨露。

生命就一次,隻有傳宗接代,沒有本體輪回來生。愛惜自己,就更要愛惜其他生靈。

佛經上說:“山川草木,悉有佛性。”

一切事物都具有佛性,因此,大家都能活著分享別人的生命。

生命即是佛賜予的,也受許多人的恩惠才能得以創造,因此,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愛惜別人的生命,活著就是要學習人生,焉能輕易舍棄?

“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佛經上的生命,乃是重於泰山的!

十四、反哺之心

——知恩圖報者值得尊敬。

在此所說的報恩,並非特定對象,是教示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幫助自己的人,皆應存有感謝之心。

現代人常常以現實理論來否定人為的因素,以為活著是人應享受的權利,隻要付得起錢,理所當然可以盡情地享用文明的產物——食、衣、住、行。而忽略了製造者的貢獻,更未論“感激”二字。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全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大家的關係是互為的,你不為人誰為你?

把自己為別人視為理所應當的服務,而所得到的都是別人對自己的恩惠。

試想隻要停電一小時,所有機械必會停止生產,隻要不供應石油,所有的交通工具勢必形同廢物,所以我們要自知渺小,對所有有貢獻的人,都要衷心感謝,並不圖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