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諸行無常(4)(2 / 3)

連鳥類都有反哺之心,何況是人呢?

十五、金毛獅子

有一僧侶問雲門和尚:“如何是清淨法身?”雲門和尚雲:“花藥欄。”僧侶再問:“便恁麼去時如何?”雲門雲:“金毛獅子。”

雲門和尚的回答真意如何?

清淨法身即未汙染的清淨佛身。在此解釋為“佛是什麼”。

花藥欄即指氣味濃鬱的花所建造的籬笆,意指廁所的圍牆,用來消除惡臭。換言之,原木應是最清淨的佛,卻以最不淨之物回答,此即為了破除佛在清淨中才存在的固定觀念,而以矛盾之說表達。

這種說法與佛的世界不分清淨與否,善人或惡人,一概以平等待之的道理一脈相通。結果,僧侶也針對自己,慎重地問一聲:“如此說來,修行不止,煩惱一直不離身的我,也算是佛羅?”

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也提到金毛獅子,謂古時候有一隻全身覆蓋著金毛的獅子,也歸依佛法,經常接近僧侶,並愛聽僧侶講佛經。碰巧那一帶住著一個獵人,心裏想著,如果能把金毛獅子的毛皮剝下來,拿去呈獻給國王,國王一定會很高興。於是他決心獵得金毛獅子。可是,如果他以凡人的麵目去接近獅子,隻怕會被獅子吃掉,所以他心生一計,不但落了發,也披上袈裟假扮為僧侶,而後接近獅子,並射出一箭,獅子在痛苦中想反擊,可是又反省不可對僧侶起歹心,結果便一命嗚呼了。

外表看來雖是僧侶,可是內心卻有善惡之別。可惜,金毛獅子被其外表所惑,所以雲門和尚答以“金毛獅子”,即意味著“你的想法仍不成熟,還早吧!”也就是想達到淨穢不二的境地,還差得遠呢!

有的人讀書時,發覺書本太難看不懂,也就不肯用功,心想這麼難的學問,自應有頭腦更好的人去學。其實不然,隻有你明知其難,而更努力不懈地去學習,就能立於淨穢不二的境地而不斷成長。

十六、南柯一夢

陸亙大夫(未詳,我國宣州的官吏。師事於南泉禪事)和南泉禪師談話時問道:“肇法師(374~414,鳩摩羅什門下四哲之一,東晉僧侶)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甚奇怪。”南泉禪師指著庭前花說:“時人見此一枝花,如夢相似。”

這裏的一枝花是指何意?

禪的開悟必須先否定自我,倘若官我不斷膨脹,隻能展開一個自我與對方的相對世界。惟有徹底地否定自我,才能達於一切與我同體的“空”——遺忘的世界。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可謂道出了禪的開悟世界。

倘若你認為隻有土地、房子和存款是屬於自己的,那麼你的財產將隻限這些,待土地、房子與存款都化為烏有,而你已一無所有時,你就會發現,原來你想拋也拋不掉的東西,隻有空氣和陽光,同時也了解到,自己的生命,實乃天地自然所賦予的。

如是即可了然,天地自然與全宇宙,乃至自己都是一體的。

南泉和尚指著庭前花時,是表示如果心中有我,即如自己在看花,是相對的存在。無論你如何刻意地去思索,你依然被封閉在這種相對裏。此時,隻要你把眼光輕輕地轉向另一個世界,花便不複存在了。於是你會覺得,仿佛做了場夢,曾誤以為夢境即是真實,而夢中苦樂無常的情形,也與現實相似。和尚又說:“假如騰空了自己去看花,情形又如何?此時花與自己便沒有界限,而顯現出花與我合為一體的忘我世界。

譬如喜愛垂釣的人坐在岩石上,釣魚線垂在水麵上,時間一分一秒地消逝,垂釣者一動也不動,迷迷茫茫地注視著水麵上的一點。此時,你會發現已無法分辨,由哪裏到哪裏是屬於垂釣者,哪一部分到哪一部分是釣竿,由何處至何處是釣線。原來,拿著釣竿的垂釣者,已經和釣竿、釣線、水、岩石打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垂釣圖。如果與對象合為一體,而遨遊其間的心境,即稱之為“三昧”。

看著庭前花時,如果能夠忘掉自我,全然沒有花與我之區別,即可達於一體的境界。

十七、智者智行

——誌密行密,功深悟深。

禪僧的言行錄中,有此段的記載,意思是說,對任何事都要有精明惕透的深思,方能有更深刻的參悟領會。

這種境界,佛教稱之為三昧,亦即是心自由自在地活動,並有透徹事物本質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