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諸行無常(4)(3 / 3)

經常我們有把事物二分法的習慣,如得失、敵友,好壞等,但如進入三昧之境後,此種二分法的念頭,就會消失無形,接著透徹事物本質的完整智慧,就會流露出來了。

言必行,行必果。基於充分調查研究,深思熟慮,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了如指掌,才能夠由表及裏,去粗取精,抓住本質。其言行才有的放矢。

智是才能,是學問本事,才智淵博的人,就是智者,有智便站得高、看得遠。

智者就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雕玉工藝美術家,他能透過醜陋的頑石的表麵,看到其中的玉石。

智高行必高。

一流的畫家和雕刻家,麵對他的素材時,首先會靜默地構思,然後才表現出它整體的架構。就因他能摒除事物的雜質,自然能完成完美的作品。對一般人來說,因為不能靜下心來深思,難怪會做錯事。

不僅要心存大誌,也要慎重行事,工夫下得深,才能達到“佛我”的境界。

十八、威儀正心

道根具足,正法招中,剃除須發,穿三寶衣,遺落家屬出家學道;比丘呀!此謂之諸天之善處。

佛教認為:“威儀即佛法”,所以出家人要正心修道,首先需要剃掉胡須、頭發和穿法衣開始做起。

光憑外表來看,近來的僧侶和俗人並無兩樣。昔日之佛教信徒,曾經建議道:

“留長發是侮辱佛法,犯了欺瞞如來佛的大罪,必會受到虔城信徒的藐視。既然欺瞞佛,又何必念佛誦經呢?”

世間一切事物均應出之以情,入之以理,恰如其分,有如蒸一鍋饅頭,揭早了生不可食,揭晚了會燒幹鍋。

法官執法,必穿法衣,乞丐要是穿上皇帝的朝服,是討不來飯的。

根據翻譯成中文的《法滅盡經》中也如此記載:

“邪僧穿的衣服,喜歡選用五顏六色的迦裟,不但飲酒陀肉,而且不諱殺生飽腹,如此作為恐怕是沒有湣,悲心了,對於佛門的弟子們,必定也會憎恨與嫉妒。”

事實上,這個道理不隻限於僧道們,一般人何嚐不是如此。

所謂端正儀容,意即要有合宜之行,故我們追求生活之完美,必得從平日的生活習慣作起。十九、一笑置之

不言信與不信,無論有罪無罪,念佛使你往生。

時宗的師祖一遍(1239—1289)的言行錄中有一段記載:

“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佛也沒有人,隻有多念佛,才是自救之道。”

千萬不可以為坐禪就可以悟道,亦不可以為念佛就可以達到極樂世界;參佛必須先摒除這些欲念,一心一意地悟道。

泰國人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都會說一句,“梅·培賴。”而不理會它;

阿拉伯人則說:“瑪拉希。”對痛苦的生活,一點也不在意;

用英文來說則是;“不必介意。”一笑置之,而將人生的憂慮拋諸九霄雲外。

世上一切本無事,何必處處計較,名譽與得失,全是身外物。

拋去情欲,對一切便可一笑置之。

這種樂觀進取的人生觀亦是佛所稱道的。

二十、一言九鼎

信乃義之本,凡事有信,善惡成敗便可定。群臣有信,則無事不成。

不僅在商業上講求信用,人際關係上也要講求誠佰,佛亦曰:“信乃義之本,凡事有信,善惡成敗便可定。”

近年來,在海上往來的四、五十萬噸的大型客輪,班上通常隻有十幾位船員操作,假若彼此不信賴,且又不聽船長指揮,怎能安全地行駛呢?

其它如船舶、車輛、飛機亦同,如果不信賴機器,又不按指標去做,危險必然發生。

人在社會上就象機器上的齒輪,如果一個齒牙不合,即會影響整個運轉機能。

要彼此信任,按指示做事,才能完成團體的工作,千萬不能象《狼來了》故事中的主人翁,因惡作劇,說話不實在而失信於人,最後終於發生慘劇。

為人說話要落地有聲,一個懂得自愛自重的人,未曾開口先深思,謹言慎行,言必信,行必果,不說空話、廢話、大話、閑話、謊話。要言之有物,說話算數,與朋友交,才會使人信任,經商交易才會買賣亨通,做領導指揮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