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誠則“悟”
禾山和尚(未詳~960,我國五代禪師)聚集弟子們說:“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過此二者,是謂真過。”一名僧侶站出來問:“如何是真過?”禾山雲:“解打鼓。”又問:“如何是真諦?”禾山雲:“解打鼓。”又問:“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禾山又答:“解打鼓。”僧侶繼續問,如果是得悟之人,師父如何回答。禾山雲:“解打鼓。”
禾山和尚所說的會打鼓究竟是何意?
真過即是“悟”。而真諦即是一切存在均無實體,萬般皆空是為真理,也就是真過的理論根據。至於非心非佛,則是毫無拘束,萬物皆空的心境。最後,僧侶指出了得悟之人以針對“開悟”,冀望能探究出和尚明確的答案如何。
真過、真諦、悟道之人、非心非佛——這都和悟有關連,可見發問僧侶的實力也不容忽視。
可是,和尚的回答始終隻有一句話“得悟即是會打鼓”。這也難怪,因為要得悟確實很難,也不容易說明確。師父可以引導弟子開悟,但卻無法給予悟。因為,悟道的途徑因人而異。
雖然如此.假如你斷定這便是悟,那就不是悟了。所以和尚說“會打鼓”,表示“我會敲鼓出聲,但是,聽了鼓聲而開悟的,卻是你們啊!”
靈雲和尚見了桃花才悟,而香嚴和尚卻是在山中割草時,因為聽到小石子碰到竹子的卡噠聲而悟。
換句話說,禾山和尚是想到自己,乃聽了鼓聲才悟,所以說“解打鼓”,故此言已是得悟的最適當回答。
隻要全心全意地專心研究,縱然隻是看花開,聽到小石子撞及竹子的聲響或鼓聲,都可能打開一個大境界。
可見,在真誠之中自有靈機閃爍。四、“整體”與“個體”
一名僧侶問趙州和尚:“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趙州和尚回答:“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
試問趙州和尚的回答有何含意?
在禪的世界裏,必須自我消滅和封閉,才可以和宇宙打成一片,成為整體,這稱為“一即多”,即萬法歸一。但是一旦自我消失了,整個宇宙便是自己,這便是“多即一”,即“萬法歸一”之意。
現在,萬法歸一的“一”便是自己,而一會複歸於萬法。而趙州和尚如何說理呢?
他隻說一件麻衣可代表一,及麻衣重達七斤,如此重的衣服,怎麼穿得下?這麼重的麻衣一定會被棄置,而到了什麼都脫下,一身赤裸時,就會發現,整個宇宙正覆蓋著自己。
如是,麻衣就是自我。青州是趙州和尚的故鄉,他在年輕時便拋棄了自我,一即是自己,也成為全體,終而回歸於萬法。再說,歸於萬法的自己在此地,即意味著萬法歸於一。
比如,有些人眼光淺短,總以為隻要守住自己的利益就行了,於是,就會不斷地破壞大自然和生存環境,不惜犧牲其他生物,以求自如富裕的生活。
然而,這種做法,很快就會獲得自然、生物及環境的報複。屆時,人類生存的基礎必將崩潰,也將瀕臨危機,所能做的,可能就像低等生物般地,摸索著生存下去。
即使人類是地球上最發達的生物,也無法超越生物社會的範疇而活下去,既然如此,人類的當務之急,便是繼續維持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秩序,相互扶持如共同體般生存。亦即個人要生活在整體中,而使整體支撐個體。
五、層次要求
鏡清和尚問弟子們:“門外是什麼聲?”一名僧侶回答:“雨滴聲。”和尚雲:“眾生顛倒,迷己逐物。”僧侶問:“和尚作麼生?”和尚回答:“咱亦迷己。”僧侶問:“咱亦迷己如何?”和尚回答:“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問新進人員道:“上個月的行銷業績如何?”新進人員立刻向董事長報告自己記住的金額。董事長說:“很好。”接著又問股長相同的問題,股長的回答和新進人員完全相同,這時董事長說:“還早!還早!”這一次,董事長改向經理詢問相同的問題,當經理也提出相同的報告時,董事長麵露不滿地說:“明天起你們全部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