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自然必然(2)(1 / 2)

三人被問及相同的問題,也做了相同的回答,何以董事長隻對一人說好,而對第二人說“還早”,卻對第三人說“不行”呢?因為這是切身的問題,讀者很快便可了解。首先要問股長與經理這兩個職位為何而設,假如股長的層次與新進人員相同,這位股長便失去了成為股長的資格,更別說是經理了。

一般公司對於新進人員的要求,就是完成份內的工作,而股長已是一名小主管,理應負起行銷責任,所以不但要有問題意識,也要能適應多種變化。是故,其報告即須提出,經過親身體認後的額外事項報告。同時,目前哪種商品最暢銷,何種產品滯銷……等,也應該一並提出來報告。

至於更上層樓的經理,除了要提出關鍵問題外,還要理出因應的對策,這才是適得其位的作法。接著讓我們回到本題。

對於鏡清和尚的問題,其弟子僧隻答出了理所當然的話。然而,那是連三歲小孩也會的答案,和尚當然是希望弟子們,能夠多參入一些禪理。

由於看走眼自己,便會不斷地追求對象,惟有不離開自我,才能聽得見對象的聲音。因此,不看走眼自己,便等於脫離了自我,故而以自己為對象,就會覺得與對象合為一體。

事實上要掙脫執著也許比較容易,但是要達到那種心境卻很難。所以,在掙脫自我以前,應該是恁說什麼都不懂。一個人理應依據自己的水準,而專心一意修行才好。

六、照顧腳下

有一僧侶問雲門和尚:“如何是法身?”和尚回答:“六不收。”

雲門和尚所答真意何在?

六不收意為六根不收,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乃是人類的感官。假如你心裏想:“既然是六根收不下,就是超越感覺與認識之意囉”如果這麼想,必然解不開這個公案。

雪竇和尚批評這個公案是:“一二三四五六,碧眼胡僧數不足。”這裏的碧眼胡僧,是指達摩大師,意指他不在超越六根處。

或說是六根收不下,或說不在超越六根處,如果你一直在考慮何方正確,就會完全迷惑。為了六根收不下或不在超越而咬文嚼字,不但會受製於它,而且會更加迷糊。

要成佛必須離開自己也離開迷妄,而六根即是自己與迷妄。因為,眼睛看到了某種東西,才會想要它,耳朵聽到了甜美的聲吾才會心動,鼻子聞到了芳香才會陶醉,舌頭品嚐了可口的菜肴始知是美食,全身感受到對方是異性,始耽溺於快感中。有了這些認識,人才會被束縛。

因此,要超越六根始得成佛,可謂一點也不假,但是執意去想這些,反而受六根束縛,不如想想那些成佛之人。你會發現,他們根本不談“六”這個數字,更不考慮收納與否,或能否超越一切,而隻牢牢看著自己的腳。

人們總是一味地追尋各種觀念和道理,因而忘了自己的腳基是否穩當。或者常被他人意見所左右,嘴上經常掛著“某人如此說”、“此人那樣說”,而失去了自我,這種人就是忘了自己腳邊的地基。

禪的根本就是“照顧腳下”就是看清自己的腳跟,因為沒有自己就沒有佛,禪學的思想在於自己即是佛。

雲門和尚對於弟子問的“如何是法身”,給了一個具有教誨意義的回答。他說:“你的修行不夠,所以才會不斷地問什麼是佛啊禪的,這些都是表相,如果想要開悟,首先要看準自己的腳跟,一步步落實地修行才是。”

七、非人得其便

王太傅入招慶寺煎茶。這時,慧朗上座拿著茶壺到明招和尚麵前,不慎把茶壺打翻了。太傅見了便問上座:“茶爐下是什麼?”慧朗上座答:“捧爐神。”太傅又問:“既是捧爐神,為什麼翻卻茶銚?”慧朗回答:仕官千日,失在一朝。”太傅聽了拂袖便去。明招和尚雲:“朗上座吃卻招慶飯了,卻去江外打野梗。”上座問:“和尚作麼生?”明招和尚答:“非人得其便。”

若是你,你會如何回答呢?

捧爐是茶具的護神,由下麵支撐著茶壺,以避免它被打翻。太傅問:“為什麼有捧爐神,還打翻茶壺?”主要是想知道上座是否因悟禪,而刻意打翻茶壺。

想不到事實上是上座不小心滑倒,才打翻茶壺的,而且,上座的回答毫無禪心,所以太傅很失望地離去。

明招和尚所言“非人得其便”可謂一語雙關,可解為被捧爐神所乘,因為經典上也有一句“人落魄時,神也乘虛而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