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自然必然(2)(2 / 2)

後來雪竇評這段公案時說:“當時但踏倒茶爐。”表示如果換了我,當時就踏倒茶壺。意味著這個公案太不精采,如果能有根本推翻茶爐的反構想,將更具衝擊性。

中國人自古即是以農立國,所以由衷地認定,人應該勤快地工作。而滿頭大汗工作的目的,便是要賺錢。在高度成長期裏,不論你生產什麼,都能賣出去,所以再辛苦也值回票價。但是,在低成長期的今天就不同了,生產的東西常賣不出去,頂多隻是不斷增加庫存量而已。也就是說,你可能愈工作,赤字也愈多,如此一來,除非我們全盤改變過去的想法,否則根本無法生存。

八、網即是空

三聖(未詳,臨濟門下的高徒,一傑出禪師)問雪峰和尚:“透網金鱗,下審以何為食?”雪峰答:“待汝出網來向汝道。”三聖謂:“1500人善知識,連話頭也不識。”雪峰和尚道:“老僧住持事繁。”

這個公案到底想說什麼?

我們若能在禪學上得悟,即可自一切束縛中解脫出來,進入自由自在的境地。所謂的網,是指尚未得悟時,束縛著人的世界,故透網即是得悟之意。換句話說,在得悟之前束縛仍在,因而給予暗示或多方指導、修行的方法、得悟的目標等,一切便成為生存的支柱。所以三聖問和尚,在得悟以後該以什麼作為生存的目標?

雪峰和尚回答:“你能掙脫出法網我就告訴你。”實意是,想輕輕地將問題推開:“等得悟後再想那件事。”

可是,站在三聖的立場,得悟以後的世界,是他渴望得知的未知世界,所以他纏著和尚不放。和尚隻好說:“我廟裏的雜務很忙。”再度把問題推開。不過,他也已經暗示三聖——經由否定,連法網這個束縛之網也不存在了。

他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法網,更沒有得悟的可能。其實,也無得悟前或得悟後的分別,一切都是空的世界。任何目標或支撐即是束縛,除非去除這些束縛,否則永遠離不開法網。所以,雪峰和尚才輕言道:“待汝出網來向汝道。”表示你一定要掙脫名為法網的束縛。

接下來要看的,便是三聖是否能領會師父的美意。

也許讀者曾想過,植物生來專門給草食動物吃,真是劃不來。可是,草食動物卻專供肉食動物食用。那麼肉食動物又如何呢?我們死後會被昆蟲類吃掉,或經細菌分解,最後再回到土裏成為肥料,或溶在水中成為種種植物的養分。

這便是食物鏈,一切生物不斷地進行這種循環,根本沒有特殊的網或籬笆。如果你認為有,這便是束縛,我們應掙脫此種束縛才是。

九、自然必然

一名僧侶問雲門和尚:“如何是塵塵三昧?”和尚回答:“缽裏飯,桶裏水。”

這個缽中飯與桶裏水究竟是何意?

塵塵是形容非常微小的意思。華嚴經有段記載,若把觀念集中在一微塵中,即可入三昧境地而成就禪定。又說,難以想象的無量世界,會出現在一微塵之中。此與佛典中的小芥子顆粒,可裝入廣大之須彌山的比喻相同。

三昧即是與對象成為一體,所以,塵塵三昧即是把自己的心投入一個體中。隻要將心投入個體中,進入三昧地,很快的就會遍及全體之意。

對於這個問題,和尚的回答是“缽裏飯,桶裏水”。即飯缽中有飯,水桶裏有水,當然是極自然的事,便是塵塵三昧。意味著談及禪學或得悟,亦無特殊含意,隻要將極其當然的事當作必然,或是依其存在現象去認識即可。

凡人都想建立一個更美好的家庭,擁有更美好的工作,置身於更美好的社會。然而,美好家庭、工作與社會的建立談何容易。許久以前,我們便常說要美化馬路,消除髒亂等,可是,地球上的垃圾卻從來不曾有消失的跡象,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無法做到塵塵三昧。換言之,要一口氣改善整體,太勉強也太難。譬如要美化道路,那麼每個人都不丟垃圾,而且自掃門前雪,不久自然能達到整體美化的目的。

其實,無論要改善家庭、工作或社會都很簡單,那就是每個構成份子,都確實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廁所之所以經常汙穢不堪,就是我們方便後,棄置不管所致,假如每個人在使用後,都設法美化一下,必定可以保持清潔。如此,即使是再微小的事,隻要個人能扮好自己的角色,就能改善全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