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不道不道(2)(1 / 2)

有一天,他去拜訪石霜禪師,求教佛教的生死觀與現實之生死的矛盾。但是,禪師也不回答,當他窮追不舍地追問時,禪師重複了和尚的回答“不道不道”。這時漸源才領悟。所謂的“不道不道”,仿佛意味著,說也說不盡,或者根本沒有什麼好說。

漸源這才發現:“我以為現實的人真的存在,其實萬般皆空。既然如此,無論是生是死,都隻不過是個過程而已。此時,佛法中的生命,始與現實的生命打成一片。”

於是,大徹大悟的漸源,心情開朗地去尋找恩師道吾和尚的遺骨。所謂白浪淘淘的大海,原就是和尚領悟的世界。而漸源終於找到了和尚的遺骨,則意味著他終得繼承和尚遺教之謂。六、貴在實踐

禪客良問欽山和尚(未詳。唐朝末期禪師):“一鏃破三關時如何?”和尚回答:“放出關中主看。”良說道:“憑麼則知過必改。”和尚雲:“更待何時?”良道:“好箭放不著所在。”說罷便要轉身退出。和尚阻止道:“且來閣黎。”良回頭,和尚抓住機會道:“一鏃破三關即且止,試與欽山發箭看。”良一時為之語塞,和尚就用禪杖打他,說道:“且聽這漢疑三十年。”

這個公案想說的是什麼?

“一鏃破三關”的意思是,我有力量同時回答三個問題。“放出關中主看”的意思是,既然你破了關卡,應可得見那裏的主人,所以把他放出來看看。這是一語雙關,本意是,既然你有所突破,那就現出適應難題的力量來吧!

“憑麼則知過必改”的意思是:“你要顯示出力量,但萬般皆空,這又是從何說起呢?”可是和尚卻說:“即使是萬般皆空,至少要回答一句。”窮追不舍之下,良隻好逃走。

但和尚依然不肯放鬆:“就算不能一鏃破三關,說出得體的話,至少也說一句吧?”良在和尚的暗示下,想說點什麼,但就是說不出來,所以和尚才打他:“剛才你說得比唱的好聽,怎麼這時候卻一籌莫展?”

其主要含意是:“你經常把禪當作頭腦遊戲,根本沒有經驗依據,所以不論你平時有多了不起的想法,到了緊要關頭卻不管用。如果你有真正的體驗,則不論是何種情形,應該都可以適應自如。”

現代社會,由於高學曆及資訊普遍化,人的智能似乎精進不少,不論在社會上各工作崗位上,到處可見如評論家般的人們,無論是舉辦什麼活動,都在嘴邊掛著:“這個應該如何如何……”或“那樣不對”等,理論勝於一切。

聽他這麼說,你可能會認為他一定很了不起,但事實卻不盡然,這便是動口不動手,光說不練。然而,有時你認為很簡單,實際做來卻不甚容易,所以,我們需要的不隻是思考力,更重要的是還要有實踐力。

七、無心選擇

一名僧侶問趙州和尚:“至道無難,惟嫌揀擇,如何是不揀擇?”和尚回答:“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僧侶道:“此猶是揀擇。”趙州雲:“田庫奴,什麼處是揀擇?”僧侶就此無言以對。

這裏的揀擇究竟是何意?

禪學上的揀擇,也就是選擇之意。人生可說是一連串的選擇與分辨。譬如考大學分甲、乙、丙、丁組,我們一生的目標,很可能就此訂定。再說,我們選擇A大學或B大學的水準,也是固定的。又如住宅,受到都市或鄉下、方便與否,以及生活環境如何所左右。結婚時也難以決定是選擇A或B,猶豫一段時日以後,多數會選擇往後會後悔的一方。就業時,也不知該到A公司或B公司去,結果多半會選擇正在成長,績效穩定的一方。如此,不論結果如何,人的一生可說是,一個人經過無數次抉擇而得來的結局。

像這樣,選擇是靠分辨的心態而來的,也是一種束縛。事實上選擇的對象根本無好壞之分,我們隻是依據眼前的厲害關係來判斷,迷迷糊糊地決定的。

另一方麵,禪學的無心則是“不揀擇”,也就是不選不分的世界。趙州和尚回答不揀擇便是“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種說法正如僧侶所言,也是一種分辨作用,等於揀擇過了。

可是,趙州和尚的真意更玄奧高妙。他說“真正的不揀擇便是在揀擇之中”,亦即縱然你選擇了,也不受那選擇束縛,這才是禪學無心的境地。

判斷即是一種分辨,是以推定引出結論的方法。亦即人要依據自己很愚蠢的事實,以及自己是個人這兩個前提,引出“自己很愚蠢”的結論,而這也是一種無意識的揀擇。假如作為基礎的事實毫無揀擇,則正確的結論也不會束縛我們。

八、置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