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不道不道(2)(2 / 2)

一名僧侶問趙州和尚:“至道無難,惟嫌揀擇,是時人窠窟否?”和尚回答:“曾有人問我,直得五年分疏不下。”

這個“分疏不下”是何意?

“時人”大致上是指目前最受眾望的人,即指趙州和尚。窠窟即是住家,在這兒意味著理論根據。僧侶問:“你經常向我們說教,謂不揀擇就是你的理論根據,這不也就是選擇了嗎?”以此攻擊趙州矛盾之處。

和尚回答:“其實,我正在為此事難以回答,而耿耿於懷。”如是不分辯而坦率回答,實正表示他處於不揀擇的心境中。

和尚輕輕地閃躲僧侶的質問,並反過來問僧侶一句,結果僧侶雖然提出了不揀擇,後來卻發現自己仍立於揀擇的立場,這就像僧侶將一把火種拋過去,卻又被和尚丟回,燙不可耐的火種正在手上,當然會使僧侶狼狽不堪。

任何問題如果一直停留在“是你的錯”、“是他的錯”階段,必然解決不了問題。但如果把自己擱在問題的中心和揀擇的中心,問題就會順利解決,這便是天上天下,惟我獨尊了。

九、凡事自然

有一僧侶問趙州禪師:“至道無難,惟嫌揀擇?才有言語,是揀擇?和尚如何為人?”和尚回答:“何不引盡這話?”僧侶答道:“某甲隻念到這裏。”趙州和尚雲:“隻這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何不引盡這話”是何意?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是三則公案共同的主題。由於一再重複,筆者不再詳細詮釋。大致上,趙州和尚想說的話與前一則相同。

如果以語言道出,可說是揀擇,顯示人的觀念是立於相對的立場。如果以語言表現,也是使雙方相對,故等於是揀擇。

“引盡這話”的意思是說,假如將一部分的語言視為談話的全部,或靠自己的認識去判斷,而自我認定“如此這般”,這便成了揀擇。但是,如果掌握整體的話題,而更廣更深地體會其含意,便不是揀擇。

“某甲隻念到這裏”即佩服和尚,而表示“我果然是針對語言的部分而自我認定”,所以,和尚又慎重地說了一句“隻這至道無難,惟嫌揀擇”。在這兒,和尚親切的心態昭然可見。意思是,任何事都不要受其束縛,才能顯得自然。

這個社會上,多的是聽了他人幾句話,便指責其話中有錯,或借以扯人後腿的人。這種人往往隻見冰山的一角,即以為是整座冰山,非常膚淺。須知,露出水麵的冰山一角,隻占全體的8%,其餘的92%是沉在水麵下的。

我們若要以他人的話,來判斷其人,絕不可單憑幾句話,而應多聽沉在水麵下的話中話,並分析其人話中的看法與想法,即可了解其人的話中意。此即趙州和尚“何不引盡這話”之意。十、登龍得悟

雲門和尚向修行僧們出示手杖,說道:“柱杖子化為龍吞卻乾坤了也。山河大地,甚處得來?”

這個公案應如何解釋?

一般中國人都認為,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成龍,所以禪學即以此為比喻,將登龍當作得悟,故拐杖化為龍即意味著開悟。

龍吞天地表示開悟的心境,象征天地自然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在這全體中,要取出的山河大地,即意味著要脫離自我的存在,以無心的眼光看山河大地。

也許讀者會想:何不以毫無拘泥的心,看眼前的山河大地呢?然而,雲門和尚雲:“要先登龍一次,然後再看山河大地。”意味著在未領梧以前,無論你如何以無拘無束的心看大自然,很快地就會興起種種的妄想和情感,所以,也許你能看到大自然,但這隻是瞬間而已。然而,在這種瞬間的生活方式中,絕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此公案要你在悟後,再看山河大地,如此,就會出現與以前完全不同的山河大地。而這個迥然不同的山河大地,才是真正無揀擇的心境。

倘若以自我為中心去看自然,便會產生以人為主,以自然為從的錯覺。於是,人類在開發的美名下,不斷改造、破壞,侵蝕自然,結果產業迅速發展,生活越來越豐裕,人人都能享受到方便的生活。

可是,曾幾何時大自然已從人類的生活領域中消失了,而且即將威脅到人類的的生存。仔細想來,空氣、水與食物等人類生活必需的一切,乃是大自然供應的。

所以說,整個地球的主角是大自然,人類隻不過是寄生其中而已。因此要以自我為中心,來看整個世界,當我們改看全宇宙中的自我時,即可一探真正的自我是如何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