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見鞭影而行(1)(1 / 2)

一、以無心對應

一日風穴和尚向修行僧們說:“若立一塵,家國興盛,野老顰蹙。不立一塵,家國喪亡,野老安怡。”

風穴和尚所言為何?

在禪世界裏一切雖是空的,但隻要興起一念,即有執著,因而叢生煩惱與迷惘。這就如同國家的興隆,一般說來,國家興隆是件好事,可是在禪的世界裏,它卻變成了迷惘與執著的代稱。

隻要心生一念,便會產生迷惘的現實世界,因而才說一念起而國家興。

反之,一念不起國家則亡,亦即不起迷惘就沒有煩惱,一切皆空,現實世界當然也空了。

放眼看現實世界,無論你從事的是政治、經濟或教育,你不能說何者是最重要的,即使當時被視為當備之急,隻要時間一過,自然就會被其他事項取而代之。

倘若惟一最高的世界不變,這個世界即將步入毀滅、衰亡。譬如運動競賽,必須每年有人刷新記錄才是進步,也才能夠鼓勵與賽者。相對的,如果每年記錄相同,甚至還達不到往年的水準,不但觀眾便會對該運動項目失去興趣,選手也會提不起勁來。

在現實世界中也是如此,隻要你認為某人或某事是最好的,心中有了此種限定,其人或其事本身的基盤,便開始動搖,這便是自限地盤。

植物也一樣。據說,隻要為某植物集團建立最高的生活環境,這個植物集團便會滅種。換言之,為了使植物集團得以繼續生存,就要經常阻礙其生存環境,達於最高狀態,使它在環境將達於巔峰之前原地踏步。

人類也一樣。倘若置身於最高生活環境中,便會漸次失去幹勁,整個人變得脆弱不堪,甚至不久即自滅。相反的,隻要經常處於不斷向最佳狀態努力中,便會朝氣蓬勃,愈來愈魁梧。

在禪世界或現實世界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被雜念所束縛,而以無以對應。又如禪的公案,倘若你過拘泥於文義,它就會顯得更難懂,惟有無心地對應。自然會有靈機來臨。

二、智慧即寶

一日雲門禪師對眾弟子們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裏,將山門來燈籠上。”

雲門和尚所言,乾坤之內有一寶,到底是指什麼?

天地是培育一切之母,宇宙意味著,包含這一切的時間與空間,而成為中心的惟一至寶,如果是在人體內,它究竟是什麼呢?那便是佛性。

這佛性隻要提著燈籠,去佛殿即可看見。在這兒,燈籠意味著智慧之光,暗暗的佛殿表示迷妄的世界,也就是要以智慧之光,照亮迷妄之黑暗。

其次,在“將山門來燈籠上”中,所謂的燈籠,即指以白紙覆蓋著蠟燭的舊式燈籠,如同今日的手電筒。山門是寺廟門口最大的門,要把那麼大的山門,端在小小的燈籠上,本是不可思議的,必須逆向思考,才能了解它的可能。

如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加,到了公元2020年時,將達到60億人,若以現有的耕地麵積來看,糧食生產根本不足供應人類的需要,但是,我們也不可因而破壞綠地改作耕地,此時人們所想出來的,便是生存遺傳科技。

在地球上,有一部分廣闊的土地,既非耕地也不是綠地,那便是沙漠。人類有一共識是,沙漠不宜從事生產。然而,這可能正是一種思考的盲點,我們必須拋棄沙漠無法耕作的想法,才能提出新構想。

在生物遺傳科學的分野上,據說已開發出上麵是黃豆,下麵是仙人掌的最新耕種方式。因為,仙人掌可以在沙漠中生存,因此隻要利用其根,即使是在浩瀚的沙漠中,也可種植大豆等農作物。

另外,還可以在水中栽培蕃茄。如此,說不定我們還能使汪洋大海變成蕃茄田呢。也有人考慮在工廠裏生產蔬果。隻要我們多方麵運用人類的智慧,自然能做到無中生有,由小變大。

因此,將大山門端在小燈籠上,也可說是一種思考與智慧的作用。當我們打破原本認為不可能的固定觀念時,才能有從小積大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別忘了惟有努力,方能做到這一切。三、量力而行

有一天,在南泉和尚寺中,東堂僧侶與西堂僧侶為了一隻貓的事爭吵不休。南泉和尚見了,便提起那隻貓,向僧侶們說:“道得即不斬。”眾僧侶都無言以對,和尚便一刀把貓兒斬成兩半。

南泉和尚斬貓究竟想說些什麼?

“道得即不斬”意味隻要能說出一句得悟的話,我就讓貓活下去。這真是以真刀實槍一決勝負。和尚是以貓為主題,希望大家能有一點像樣的禪學表現。

南泉和尚的慈悲心真是不同凡響,他一有機會就想教化弟子們,可惜弟子們都是些昏昧之人,甚至還為了貓兒的事爭吵不休,所以,和尚一下子就把貓斬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