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超越理性
岩頭和尚問新來的僧侶:“什麼處來?”僧侶答:“西京來。”和尚又問:“黃巢過後,還收得到劍?”僧侶答:“收得。”和尚將自己的頸子,伸到僧侶前麵道:“囫!”僧侶雲:“師頭落地也。”和尚一聽哈哈大笑。後來僧侶訪雪峰禪師,雪峰問什麼處來?僧侶答:“從岩頭來。”雪峰雲:“有何言句?”僧侶列舉前述事情的經過。誰知雪峰聽了,卻打他三十棒,然後將他趕走。
前麵岩頭和尚大笑是何意?
所謂黃巢之亂時的劍,是指一名叫黃巢的男子,拾到一把劍,劍上寫著“天賜黃巢”。黃巢即以此劍起義,攻陷當時的首都長安而登上帝位。但是,十年後黃巢亦遭剿滅,是為黃巢之亂。這兒的劍意味著,當時黃巢所撿到的劍。
僧侶當然沒有撿到劍,但是他把名為佛法的天賜之劍,比喻為自己胸中之劍,所以才回答撿到了。
被迫出劍砍頭,乃至回答“師頭落地”,這種對答根本是空念佛而已,是一種口頭禪,是體言而非用言,所以和尚才笑。倘若真的出劍砍頭,理應更加殺氣騰騰,而壓倒對方才是。
後來雪峰禪師打僧侶三十棒,並且將他趕走,也是相同的見解。既然說要對方的命,即應有驚心動魄的說法才對。
提及公案禪,說不定讀者會認為,這是一種語言遊戲,然而,假如被表相所捉弄,便往往會失去真理。我們應將所有的行動、熱情及精神都灌入語言中,以賭命的精神認真了解,而不是將之視為漫談。
若是不成體統的口頭禪,頂多三十捧就被打出去。既然是賭命以赴,無論是學習或打架都一樣,眼睛必須豁然大開,全身充滿氣力,全知全能地全麵操作。換言之,隻會動腦動口便不算是賭命。
眼見小孩掉入河中快淹死時,假如心中還想著河水冷不冷,河底深不深,怎麼來得及救人?此時應不假思索地跳人河中,奮力救出小孩才對。此即拚命以赴,這種超越理性的心態最難能可貴。
七、打破期望
梁武帝請傅大士(未詳。為我國南北朝時代的居士,或稱我國禪宗之祖)講金剛經,大士登上講壇敲打一下桌子,隨即便下座。武帝愕然莫名。在一旁的誌公(418~514。武帝的歸依禪師)問陛下還會麼?帝雲:“不會。”誌公道:“大士講經競。”
金剛經是簡稱,正確的稱法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內容強調一切皆空,無我無心,六祖慧能在尚未出家以前,即是聽人誦此經典而發心修行,後為禪學家所重視。傅大士要講金剛經,卻隻敲打一下桌子,便表示講完結束。這時,連武帝所崇敬的佛法師父誌公,也表示他講經已結束,以致武帝更覺得宛如置身五裏霧中。
其實,這正是已突破有形與無形的表現。因為,如欲說明金剛經所強調的“萬事皆空”,而以語言解釋之,即變得不再是空,說不定還成為一種拘泥和束縛。所以大士才敲一下桌子,以“卡噠”的聲音,表示萬事皆空。但如此一來,卻又難免顯得牽強。
事實上,大士的意圖原是要破除武帝的拘泥與束縛,也包括讀者的拘泥與束縛。我們都知道梁武帝的佛學造詣很深,他本打算聽聽當代一流講師講金剛經,可想而知他一定懷有莫大希望。然後大士來到,也上了講壇準備開始講經,這一刻的期待感,當然更是達於巔峰。但此一公案的主旨,即在於打破名之為期望的最大拘泥與束縛。那麼,究竟是何種拘泥與束縛呢?也就是入林不見樹般,不得萬事皆空的真理。而眼中所見皆是教義之外的講師說法,被這一切奪去了心思。換言之,也就是必須自覺出此種破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