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見鞭影而行(2)(3 / 3)

南泉看透了各人對應一圓相的力量,所以說:“既然如此,我們何必千裏迢迢地去見他呢?”而歸宗的意思,則是問還猶豫什麼,沒必要再磨蹭了。

三人的功力都不相上下,不過在禪學中聽言的功力,並不是指知識耐力等能力,而是敏捷的行動力。若能從行動中,看得出禪學的靈機,便尊稱為禪機。

其實,構思與靈機有其共通點,即縱使是再堂皇的構思或靈機,若沒有行動力而草草結束,便毫不管用。必須付諸行動,這些靈機與構思才能開花結果。

而所謂的構思及靈機,還是以觀察力及注意力為主,也就是對於周遭的事物,必須具有敏感性。任何普通人會漏失的細節,也要抱著有問題意識多加觀察。換言之,問題意識與觀察力是必備的,還要有關心及看熱鬧的好奇心。

同時,也要對事事心懷疑問,即使一向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也要時時打問號。再者,要擁有對任何事物都能感動的心態,以豐饒的感性。培育小構想成為靈感,或使之升華。而禪學正是最適合用來培養此種心態的媒介。

十、動態思考

溈山、五峰(未詳。唐朝中期禪師)、雲岩(780~841。唐朝中期禪師)都曾是百丈和尚的弟子,當時便時時麵對公案。一日百丈問溈山:“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溈山答:“卻請和尚道。”百丈雲:“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我兒孫。”

和尚所言是何意?

這個公案由三段所構成,即百丈和尚向三名弟子溈山、五峰、雲岩提出了相同的問題,想試試弟子們的功力如何,本則隻提及他和溈山的問答。

所謂“並卻咽喉唇吻”意思是,去除理論不說歪理,意味著不必深思熟慮,隨便說句話看看。

此時溈山心想,要說禪自難免深思熟慮,難道有不經思考的語言嗎?果真有,和尚何不先示範一下?所以他才請百丈先回答。

和尚回答“恐已後喪我兒孫”,這兒的子孫,是指法燈的繼承人。亦即你要我說,等於你認為有無需深思熟慮的話,而被它所拘束。如此一來,禪的法燈豈不斷絕,真是可悲可歎。

在禪的世界中,人必須有獨創性,因為獨創性可賦予人性奕奕光彩,倘若自己不懂,便說和尚先回答,豈不缺乏創意?其實任何事,最重要便是要有獨特的思考力及表現力始具價值。當然,模仿他人,雖也能發揮其創造力,但若欲更上層樓,則必須有獨創性才能成體統。

有一個羅沙哈測驗,是在紙張上滴墨水,讓受測驗者看著其形成的形狀問:“你認為它像什麼?”一般人都會回答:“一朵花”、“一隻大象”、“一間房子”等,隻聯想一些司空見慣的事物。然而,具有創造力者的回答便不同了,他可能會說:“那是一個小孩踩到香蕉皮跌倒的模樣!”或“像一個和尚在念經!”

這表示其想象力,已由靜態轉向動態。能夠做動態思考,也意味其思考具有積極性,而且創造力極富創意。

為了積極思考,我們必須養成經常思考的習慣。倘若缺乏此種思考習慣,腦筋勢必會生鏽,思考力也會退化。換言之,凡富創意的人,必經常為其頭腦去鏽,所以,才會像剛磨過的刀刃般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