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倒空自己(1)(1 / 2)

一、要有問題意識

百丈和尚問五峰:“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五峰回答:“和尚也須並卻。”百丈道:“無人處以手搭額望汝。”

這個“以手搭額望汝”是何意?

和尚以前一則的問題問五峰,五峰答以“和尚你何不自己割取看看”。意思是“你要我說出未經思考的話,我看你才是說了被思慮束縛的話。若要我摒棄思考,和尚何不先來?”

在“無人處”表示,在禪世界中,能開悟的人少之又少,“以手搭額望汝”是表示,離禪機的得悟還遠得很,意味和尚自己說要摒棄思慮,卻反受思慮束縛。如此,你得悟的程度也差遠了。

悟禪需要慧根,所以縱然你腦筋再好,或者言辭再銳利也沒有用。此即領禪之人,少之又少的原因。要了解禪學,必須有悟禪的感性。

在禪的世界中,縱然你智商再高,若沒開悟即不具意義。相對的,有些禪學大師的智商不見得多高,但因為他們肯專心一意修行,因而得以大徹大悟,這便是有否禪細胞的差異。

一般人所謂的智商高,大多是指能考上一流大學,記憶力超卓的情況。但是,在踏入社會以後,此種智商卻往往發揮不了作用。

社會上要求的是另一種高智慧,那便是要有創造力及善於臨機應變,而這種能力絕不是填鴨式的教育所能造就的。所以,我們要經常有問題意識,麵對什麼就向什麼挑戰,這種積極的態度,才算是具有禪學細胞。

二、自大難悟

百丈和尚又問雲岩:“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雲岩回答:“和尚有也未?”百丈道:“喪我兒孫。”

“和尚有也未”究竟是何意?

現在第三個弟子出場了。雲岩若無其事地說:“難道和尚還有那些東西?”他是想說:禪本來即是斷絕道理、歪理之思慮,我早已如是想,所以根本沒有割舍的必要,和尚你為何還如此說呢?

但和尚卻說“我絕子絕孫”,意思是“你也不行”。為何不行呢?在三人的回答中,雲岩的答案最為中肯,可是在和尚眼中,卻是尚未得悟者自作聰明的謬論,所以和尚表示,如此一來便沒有發展的可能了。

“我腦筋好”、“我偉大”、“我有錢”等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想法,但這些人可能已是跌停板,再也無法更進一步。換句話說,裝模作樣還賣乖的人,根本毫無未來可言。惟有經常否定現況及自己,擁有動態意願者才會成長。

公司也一樣。倘若得意洋洋地認為,“我是經理”、“我是科長”而高高在上,這便是自我意識的停滯,必會漸次落伍。公司是活的,經常在流動,如果認為今年賺錢便掉以輕心,明年一定會轉成赤字。為適應此種公司,及四周的環境變化,我們務必如同變色龍般善變,而促使自己如此改變的,正是打破自我設限的動態意願。

創思的最大敵人,便是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我們極需采取否定的習慣及前例的玩世作法。對於接觸的事物,偶爾反抗一下也無妨。換言之,你必須不以現況為滿足,經常標榜遠大的理想,多方接受挑戰,並步步為營地努力。

禪世界也同樣如此。你不必汲汲於尋求開悟,或者固步自封於一知半解的心境,而應把終極目標放在開悟,然後一步步地努力推進。

三、倒空自己

一名僧侶問馬大師:“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馬大師回答:“我今日勞累,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僧侶便去問智藏,智藏反問:“何不問和尚?”僧侶道:“和尚教來問。”智藏答:“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海兄去。”僧侶便去問百丈懷海禪師,百丈卻道:“我到這裏都不會。”後來僧侶又回去找馬大師,將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道出。結果馬大師說道:“藏頭白,海頭黑。”

馬大師以疲倦為由不肯說法,表示禪的本旨即是無,而你要我摒除思慮來回答,我真不知要從何說起。但是,馬大師依然很親切地說:“去問智藏吧!”這表示一陣微風無心地吹來,輕拂著大師與智藏,但僧侶並沒有發覺。

智藏所以反問:“為何不去問大師?”是想知道大師如何回答。其後聽了僧侶的描述,才順水推舟地,將一陣風吹向百丈和尚處。

誰知百丈卻道“我根本就一竅不通”。他如此回答,是想破除僧侶對常識的執迷不悟,讓他有所警覺。可惜,僧侶始終未能發現,而垂頭喪氣地回到大師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