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說“藏頭白,海頭黑”。意思是大家所言相同,如果真要問當中的差別,也隻在於頭發的黑與白而已。
此一公案即在說明,禪含有很大的宗教內涵,而這位僧侶很想一探究竟。可是,他必得衝破名為期待的束縛,以及常識的障礙,因為抱持著這種心態想了解禪,一定會大失所望。
因此,你要先奪走對方的認識,使之完全騰空,才能使他開始了解禪學。試問平時若滿腹菜飯,怎能體會出食物的美味?所以胃中空空時,不論吃什麼都覺得可口。反之,則味同嚼蠟。
禪如此,研究學問也同樣如此,你必須能騰空自己,才能有學習效果。
四、金牛飯桶
金牛和尚每次到了要用餐的時候,便抱著飯桶跑到僧堂前麵去跳舞,同時嗬嗬大笑道:“菩薩子吃飯來。”(後來雪竇禪師批評道:“雖然如此,金牛不是好心。”)一名僧侶問長慶和尚:“古人道菩薩吃飯來,意旨如何?”長慶雲:“大似因齋慶讚。”
這個公案該如何詮釋呢?
金牛和尚(未詳。唐朝中期禪師)的造作,不僅在他的廟裏,也在當時各地成為熱門話題。任何人都認為,他的舉動深具涵義,而這正是本公案要點。
雪竇說這是他不安好心的策略,而此一策略正是解開本公案的暗示。
有一僧侶拿這件事,詢問長慶和尚。此僧可說正是我們的代言人。他上了金牛和尚的當,因為金牛和尚可能並沒有為了什麼特別的目的,才做出那麼不尋常的舉動。他隻是隨意地行動而已,但多數人都誤以為,他有某種深刻的行為語言。
長慶和尚回答:“那有什麼?就像你在吃齋前念的經呀!”這便是此一公案的回答。其他的說法都可視之為,受金牛和尚之舉動的束縛而說的話。
常聽許多人買股票賺了錢或吃了虧。通常,買股票可說是一種投機心理的表現。股票價格變動激烈的公司,外表看來最風光。譬如有家製藥廠,正在研究開發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癌症特效藥。它這麼一表態,股票價格便開始上漲。由於人們很容易被投機意識鼓動,所以購買該廠股票的人便越來越多。
當然,假如真正生產了抗癌特效藥,其股票價格必定上揚,一般人想買可能都買不起。於是在尚未有抗癌特效藥問世以前的投機族們,必然會互相刺探。但有一點必須明白的是,因投機而吃虧的情形很多,所以我們應睜大眼睛看清楚,千萬別被對方故露的姿態所迷惑了。
五、進退自如
有個僧侶從定州和尚(718~800。唐朝中期禪師)處來到烏臼和尚(未詳。馬祖門下的高徒)處。烏臼和尚問僧侶:“定州法道如何?”僧侶回答:“不別。”烏臼雲:“若不別,更轉彼中去。”說完便以手杖打他。僧侶道:“棒頭有眼,不得草草打人。”烏臼道:“今日打著一個也。”說完又打僧侶三下。僧侶便要出去,烏臼雲:“屈棒原來有人吃在。”僧侶聽了轉身道:“爭奈杓柄在和尚手裏。”烏臼雲:“汝若要,山僧回與汝。”於是,僧侶便走過去把和尚的禪杖搶來,並打了和尚三下。烏臼和尚雲:“屈棒屈棒。”僧侶道:“有人吃在。”烏臼雲:“草草打著個漢。”僧侶聽了立刻禮拜和尚。和尚卻道:“和尚卻憑麼去也!”僧侶大笑著走出去。烏臼道:“消得憑麼?消得憑麼?”
如何解釋這個公案?
烏臼和尚說:如果沒有不同,你就回到定州和尚那裏去吧!說著便拿起禪杖打僧侶。意味著既然雙方都相同,你又何必到他處?而“棒頭有眼,不得草草打人”,則表示“我雖然到處徘徊,卻希望你能看透我的雲遊,原是為著學禪”。
接著和尚又打僧侶三下,是想看看僧侶接下來會采取什麼舉動。結果,僧侶也想看和尚會采何行動,所以一下子便轉身走出去。和尚喚住他,並且以語言逗他,僧侶終於被吸引而回答。但途中雙方立場倒轉,又輪過一回後,僧侶才恢複自我,向和尚禮拜。此時雙方意氣相投,真令人歎為觀止。
這個公案表現了雙方的無心,簡直是一個模範問答。二者都不造作地隨心交換應酬,過程流暢而令人感到愉快。途中師徒立場的倒轉,也是非常自如利落。越過你我之樊籬後,便有問答三昧的爽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