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縱然是無心的問答,如果繼續問下去,便會無窮無盡,所以著重在懂進退。烏臼和尚深知什麼叫進退自如,故待他一轉身,一切便回歸原處。結果,悠遊於三昧中的僧侶,一下子恢複了自己,因而由衷地向和尚禮拜。
六、說聽皆悟道
丹霞和尚(739~824。唐朝中期禪師)問新來的僧侶:“甚處來?”僧侶回答:“山下來。”和尚又問:“吃飯了也未?”僧侶回答:“吃飯了。”和尚接著又問:“將飯來與汝吃的人還具眼麼?”僧無言以對地發愣。後來,長慶聽到這一段話便轉問保福:“將飯與人吃,報恩有分,為什麼不具眼?”保福回答:“施者受者兩俱瞎漢。”長慶道:“盡其機來,還成瞎否?”保福雲:“道我瞎得麼?”
“還具眼麼”是何意?
在這兒,“吃飯了也未”是問有沒有受過師父的教誨。“將飯來與汝吃的人還具眼麼”這句話,是問“你的師父是否是開悟的禪師”。這當中所說的“眼”,不是指肉眼,而是指心眼,心眼一開便是大徹大悟之意。不論我們的肉眼看了多少事物。頂多也隻是徒增迷惑而已,所以乍看之下彷佛看見了,其實是看不見。
在這一則公案中,丹霞和尚是想探知對方師父的功力,而借以估量徒弟的功力。但是,僧侶當然認為自己的師父有眼,然而此一問題落在自己身上,若答得不好,關乎師父的麵子,不得已之下,他隻好保持沉默。
後來長慶和尚說:“將法傳給弟子,引導徒弟,即等於報佛恩,這不也是引人得悟的途徑嗎?”保福回答:“我所以說雙方都是瞎子,是因為即使說法與聽法都是得悟之道,但也不見得想得悟即可得悟。”表示禪悟不是可以用教的,或是從他人處學來,而是必須身體力行才能體會。
“盡其機來,還成瞎否”這句話的本意是,隻要無心去學習,也有得悟的可能。最後一句“道我瞎得麼”,表示“假如一直拘泥於由誰教誰,或者何人學習何人,一定無法得悟,你必須以整個生命下賭注才行。”
佛教最重視師承,即一代又一代由師父傳給弟子,所以如果師父功力不夠,弟子也一定不行,師徒的關係便如同魚和水。不過,有時水再好,也不見得每一條魚都適合。換言之,惟有得到適合自己之水的魚始得開眼。
七、腳踏實地
一名僧侶問雲門和尚:“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雲門回答:“糊餅。”
這個糊餅的真意如何?
佛祖是指釋尊。釋尊所悟的真理之法,是很難以言語表達的。因此不必留在佛祖身邊求悟,隻要能超越佛意說法即可。僧侶便是如此想,所以才問“有沒有可超越佛意的說法”。對於這個問題,和尚回答的:“糊餅”,就是當時人們常吃的用麵粉烤製的餅。對於這個意料之外的答案,僧侶實在聽不懂,當然也無法領會和尚的親切。
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有空閑問我這些根本不存在的超越佛祖之說法,何不幹脆改做糊餅來吃呢?你不但可以常吃,而且吃飽了也能腳踏實地修行。
初創事業時,有的人會想創個異想天開的事業,或是著手大撈一筆,但是常因走得太前進,或是商品不符市場需求,而遭致失敗。
或謂“走在時代前三年可以獲利,但走在時代前十年的卻是瘋子”,倘若你太過於領先眾人,或者裝模作樣,就會脫離現實,而無法事事如意。縱使你有什麼事業或新商品的好構想,也應先確定此一構想是否可行,能否賺錢才行。
簡言之,我們不應太隨意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而應以當前的事業為重心,落實地發展事業,倘若有任何疑惑,也不可胡思亂想或閉門造車,最簡捷的途徑,便是腳踏實地做事。
八、張弛均衡
古印度有十六名求道者,依照規定的方式沐浴時,一夥人突然因水而悟法,故而道:“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也須七穿八穴始得。
你聽得懂這些外道所言嗎?
從古至今,凡是印度人都認為,隻要到神聖的恒河去沐浴,全身的汙穢與罪惡都會盡除。其實是印度天氣熱,生活中必須經常沐浴,所以此一說法才會被佛教集團采納。雖然如此,其中仍有很多嚴格的規定。
釋尊謂:“沐浴並不是要以水淨身,而是以真實與法來獲得清淨。”
“愣嚴經”上有載,十六名求道者入浴時,透過冰冷的觸感,先有跋陀婆羅得悟,接著其他十五人也得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