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倒空自己(2)(2 / 2)

“妙觸宣明,成佛子住”是說,透過妙靈的觸覺緣份,即可居於佛子之位。前述的例子,便是靠觸覺開悟,所以名為水因。另外還有見花悟的色因,聞香悟的香因,因味覺得悟的味因,因聽覺得悟的音因,依不同的緣份而各有悟境。故此一公案的主題,是你將以何因為緣而得悟。

這裏特別傳授你得悟的技術,領悟當然是頭腦的工作,而腦分左、右腦,左腦掌記憶、知識、分析、技術等智性的功能;右腦則擔負創意、情操、智慧等大局性的心態,所以,領悟與靈機都是在右腦進行。不過,即使我們能夠使右腦活性化,也未見得能如願,因為,右腦的活性化,必須靠左腦徹底地邏輯性思考,當其高度緊張時,才能飛躍性地點燃,而使右腦閃爍,就像汽車的火花塞一般。

在閃耀當時感受右腦的狀態也很重要。亦即在左腦緊張時,右腦是處於鬆弛狀態,因而領悟與靈機閃爍,就在左腦緊張而右腦鬆弛的平衡狀態下產生。

因此要得悟或成為有靈機的人,必須經常嚴厲地克製自己,努力使左腦緊張,並多利用空檔坐禪,使右腦獲得鬆弛?肉體的疲勞在睡眠之後即可鬆弛,但是,頭腦的疲勞卻不能由睡眠恢複,惟有從坐禪中始能得到休息。所以,克己的行為與坐禪並用,必能使你成佛。

九、包容即佛

一名僧侶問投子和尚:“一切聲是佛聲是否?”投子雲:“是。”僧侶又說:“和尚莫撒尿壺作沸碗鳴聲。”投子和尚聽了便打。僧侶又問:“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是否?”投子答:“是。”僧侶道:“喚和尚作一頭驢得麼?”和尚聽了再打。

投子和尚為何打僧侶?

就像正值成長期的小孩一樣,他的衣服和鞋子很快便穿不下了,而毫無缺點的人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向投子和尚發問的僧侶,是被有缺陷的個體奪去了心思,因而看不見整體,於是會為了個體丁點的缺點,而對整體下錯誤的評價,結果便成了難以悟道的執著者。投子和尚打僧侶,其本意是想打醒僧侶被個體所束縛的自我,教他明白包容的禪機。

比如,熱戀中的男女結婚一二年後,便分道揚鑣的極多,這都是隻看到對方的容貌與肉體美,因而招致的悲劇。

所以,惟有包容對方的缺點才是真愛。

因此,人生即是包容,包容令人心平氣和,真正領悟生命的奧妙,即禪的真諦。

十、脫離自我

一名僧侶問趙州和尚:“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趙州回答:“急水上打球子。”後來僧侶去問投子和尚:“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投子和尚回答:“念念不停流。”

這個公案在說些什麼?

六識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六種認識作用,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這名僧侶為何問此一問題?一個開悟的人,雖然一樣具有六識,但是從不受其束縛。相對的,其他人因為有六識。所以時而迷惑不樂,時而快樂。不過,任何人都有一段不受六識束縛的時期,那便是剛出生的嬰兒。出生四周內的嬰兒叫“新生兒”,過了四周後至一歲間稱為“嬰兒”,由一歲到六歲稱為“幼兒”。不為六識所束縛的時期,是指新生兒期。想到這兒,僧侶腦中又出現了一個念頭,即說不定剛出生的嬰兒,根本未具備六識,於是拿這個問題來問和尚。

可是,和尚卻回答“很像水上滾動的球子”。球子是指用皮做的皮球,在此表示“心”。而流水表示六識的認識作用。滾動的狀態,意味著不受束縛。

換句話說,剛出生的嬰兒,雖然也具備六識,但是卻不會像成人一樣,在下意識裏被六識所操縱,因而迷惘、煩惱不已。

自古常謂嬰兒之心便是佛心,是最純淨的心,這是因為嬰兒對於任何事全然沒有分辨力,當然也不受其束縛。新生兒是分不清自己與他人的,但是到了嬰兒期,就會抓到東西,也能分辨出母親與其他人。於是,他便脫離了單獨的個人世界,而進入有自己也有他人的二人世界。

據說,人類文明是在發現“二”時才開始的。其實,文明的利器電腦,也是由“是”與“否”的二進法構成的,但是,由於發現了“二”,同時也產生分別,也生我執。因此要進化為理想的人類,必須先發現“零”,也就是脫離自我的禪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