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十方皆空(1)(2 / 2)

也就是說,古佛與圓柱子親近這件事,在得悟的世界中與雲雨相同,表示自他無二成為一體。

一個人生病了就要吃藥,但經分析得知,這些藥不隻是單一成份,通常是二種以上的成份,才能造成一種藥。譬如感冒藥,通常包含了退燒、緩和頭痛、關節痛、抑製流鼻水、打噴嚏、止咳或化痰的成份等。我們將之統稱為感冒藥。

倘若使用隻有單一成份的藥物,便無法發揮療效,隻有合並各種藥物,使其相互缺乏的機能得以相得益彰,才能有效地治愈各種症狀。

但如果將藥和疾病分開來想,便難免心生束縛。有些人認為,藥物對人體有害,不可服用,結果病情益發沉重。因此,治療必須病症與藥物合為一體才能生效。俗話說:不用良藥與多用惡藥同樣愚蠢。所以,生病時一定要相信醫生,相信藥物才行。人生亦是如此,不聽淨言多聽讒言同樣愚蠢。因此,多聽一些良言,才能領悟到人生美好的東西,體會到幸福韻意。

四、攝取新感性

維摩居士(維摩經的作者。印度富豪,深究佛教的奧義)曾經問文殊菩薩:“何等是菩薩不二法門?”文殊菩薩回答:“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人不二法門。”接著文殊菩薩反問維摩居士:“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居士默然無語。

居士是否表達了什麼?

所謂不二法門,是指超越相對思考的境地,所以文殊菩薩表示“無言無說,無示無識”。可是,這種語言表示卻也違反了不二法門。

維摩居士默然不語,是他貫徹了“無”,排除了語言。如是,已不隻是不言不語而已,還有一股咄咄逼人的氣勢。禪語謂:“維摩一默,如雷灌頂。”即是指這一點。所以文殊菩薩才讚歎:“這才是真的不二法門。”

不論哪個時代,我們最常聽見的是:“現代的年輕人……”這種感歎萬分的話。據說,現代年輕人的特征,便是個性坦率開朗,四肢不勤,顯得漠不關心又不肯負責任,說起話來雖頭頭是道,但模式單純而毫無個性。雖然如此,他們的存在卻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有人形容他們像用過就可以丟棄的懷爐,意思是放置不管就不發揮效果,沒有搖晃或給予刺激就不管用。

但是,年輕人的類型很多,假如武斷地認定,年輕人都是如此,也是一種束縛,結果必然無法善用年輕人的優點。

因為,即使到目前為止的價值基準是善的,一旦被現況束縛,在今後變化多端的社會就可能不適用。

隨著公司自動化與工廠自動化的發展,無論是工作內容或社會百態都不斷地起變化。因此我們必須接受年輕人新的感性,以適應新的時代,假如一味抱殘守缺,必然會被時代淘汰。

五、掩耳盜鈴

一名僧侶找上桐峰庵主(未詳。臨濟門下的禪僧)的住處問:“這裏忽逢大蟲時又作麼生?”桐峰庵主聽罷作虎聲,而僧便作怕勢,引得庵主哈哈大笑。僧侶道:“你這麼壞!”庵主回答:“可是你也把我沒法呀!”僧侶聽了也莫可奈何,便默默地走了出去。後來雪竇和尚批評這個問答:“簡直如掩耳盜鈴般。”

這個公案的真意如何?

“如果這裏出現一隻虎怎麼辦?”意思是遇虎豈不就沒命了?因為禪學的領悟,往往必須在如死亡般大徹大悟後始得,所以,這個問題等於是在問:如何才可得悟?

庵主變成老虎,是他對僧侶親切的心意表現,意思是“你現在就死在此地吧!”所以僧侶便死。但是,這隻是個假設,其實並沒有真死,要真死須埋沒自我。庵主大笑道:“你的自我還是那般明顯。”

“你這麼壞”是僧侶想傾力反擊庵主。但這是不通的,所以庵主道:“可是你也把我沒法呀!”意思是你回去照照鏡子再來吧!將僧侶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