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十方皆空(2)(1 / 2)

“掩耳盜鈴”是說,從前有個村落,出現了一隻食人虎,使得村民談虎色變。當村民開會研討對策時,一名男子想到了一個好方法,那就是“設法在老虎頸子上綁一個鈴,隻要它來了,大家就知道”。可是,由誰去綁這個鈴呢?誰知,那男子若無其事地說:“隻要把老虎的耳朵塞住再綁上鈴,就不怕被老虎發現了。”這個故事表示“他的主意不錯,但需要更上層樓”。

因此,雪竇批評僧侶缺乏氣魄,需要更上層樓。

六、好景不常在

雲門和尚向弟子們說:“人人盡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作什麼生是諸人光明?”弟子無人回答,所以他自己回答道:“廚庫山門。”又雲:“好事不如無。”

“人人盡有的光明”為何是“廚庫山門”呢?

一個人的光明,在佛教說來便是佛性,也是“能領悟的素質”,一般是指“潛在力”或“可塑性”。至於“看時不見暗昏昏”,是指尚未發現自己的潛在力及可塑性。

若以禪學來表現這些事,便是廚房與山門。我們一向以為祭祀佛像的三寶殿,才是重要的地方,而天天若無其事地走過的,或常利用的廟裏廚房和山門,卻往往被我們遺忘,正如同自己的可塑性般,胸懷瑰寶而不自知。而這個重要的東西,卻曆曆出現於眼前。

“好事不如無”的意思是,如果每個人都發現自己的可塑性便會驕傲自大,自以為“我具有充分的能力”,或“我是非同小可的大人物”。如此一來,一個人的能力再高,多半也無法活用,這便是揀擇。所以,我們能發現自己的可塑性最好,但必須不受它束縛,並日日繼續鑽研才行。

比如,成長中的公司,比一厥為振的公司更容易倒閉。這是因為多數人,不懂得好景難再,偶一露美景便沾沾自喜,得意洋洋。而得意時最容易做錯誤的決定,因為過分相信自已的力量,就有可能看不清事實。因此,不分古今中外,盛業97是悲劇的開始,而危險的逆境卻是機會難再,可謂不朽名言。

為此,我們必須好好分析自身的現況,找出能力的光明麵,多多加以發揮才是。

七、十方皆空

雲門和尚向弟子們說:“藥病相治,盡大地是藥,哪個是自己?”

這個公案想說什麼?

“藥病相治”是一句禪語,意思是生病時要用藥來醫病,但是等疾病痊愈以後,便不再需要用藥。如此對人而言,藥已不再是藥,所以藥病經常共存與共滅。在禪宗裏,疾病指的是迷惘,藥便是悟,因為迷惘才能開悟。假如沒有迷惘,自然不需要得悟,所以盡十方皆空。

全世界皆藥,是指迷惘全失,百分之百得悟的狀態。此時的自我,才是盡十方皆空。也即是說,假如迷惘的自己消失了,就等於全世界都是自己。反之,自己則何在呢?可說離得悟之道,必然很遠很遠了。

吃藥可以說是一種風險,因為藥含有毒性,有病時這個毒性可以治病,但健康時吃藥,藥的毒性反而會危害健康,所以,用藥時必須冒產生副作用的危險。

現代人在沒有病的時候,也吃口服液或保健藥,等於是迷惘加上迷惘,離得悟的世界確實太遠了。因此,當需要用藥時,才用藥,才能達到“十方皆空”的境界。

八、接物利生

玄沙和尚(835~908。我國五代禪師)向弟子們說:“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種病人來,作麼生接,患盲者拈錘豎拂,他又不見。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患啞者教伊說又說不得。且作麼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

後來,有僧侶拿這段話去問雲門和尚。雲門道:“汝禮拜著。”僧侶立刻站起來禮拜。和尚卻以禪杖戳僧侶一下。僧侶嚇了一跳連忙跳開。和尚看在眼裏說道:“汝不是患盲?”接著又叫僧侶靠近些,等僧侶走近時,和尚卻道:“汝不是患聾?”然後和尚又說:“還會麼”僧侶回答:“不會。”雲門和尚道:“汝不是患啞。”至此,僧侶方有所覺。

這名僧侶到底覺悟出什麼了?

所謂接物利生,便是引導他人,救濟他人。這名僧侶在和尚舉出三種病人時,心裏想到如果當真麵對這三種人時,究竟該如何引導呢?因為老想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他感到十分迷惑,於是就把這些例子,判斷為與自己無關之事,自以為我是站在教導的一方,認識到自己現在是眼睛可見、耳朵可聽、有口可說,故無法了解此一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