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在禪悟中覺醒(1 / 3)

一、無路尋路

監官和尚(未詳~842。唐朝中期禪師)一日喚侍者來:“與我將犀牛扇子來。”侍者回答:“扇子破也。”和尚又說:“扇子既破,還我犀牛兒來。”侍者無言以對。

若是你,你將如何回答?

後來四位禪師分別以侍者的身份回答。投子和尚說:“不辭將出,恐頭角不全。”雪竇評:“我要不全的頭角。”石霜則回答:“若還和尚即無也。”雪竇的評語是:“犀牛兒猶在。”資福則畫出一圓相,並在一圓相中寫個牛字。雪竇的批評是:“適來為什麼不將出?”保福回答:“和尚年尊,請別人好。”雪竇評道:“可惜勞而無功。”

各人各持己見,著實相當精彩,令人覺得禪僧們的麵目,真是栩栩如生。

這個犀牛即指大犀牛。犀牛扇子則是以犀牛角加工製成的扇子骨。監官和尚原想透過扇子,使侍者獲致得悟的機緣,所以說“扇子壞了就還我犀牛”,想以意外的答案,破除對方的執著。可是,那名侍者仍被扇子和犀牛牢牢套住,難以獲得機緣。

後來四位禪僧分別說出了一句漂亮的答話。投子和尚說:“拿出來固然可以,但如此將缺少一角。”意思是即使我能以語言說明心境,又如何充分表達呢?石霜則說:“還給你,我豈不是就沒有了?”以表示悟境要自己去領會,不是他人所能給予的。

資福的一圓相中有一頭牛,表示“你想要的我找到了,喏,不是在這兒嗎?”表明悟境俯拾即是,就等你來拿。

保福的“另請高明”,表示他已得悟,根本不需要和尚提供的機緣。

“扇子既破,還我犀牛兒來”,意思是假如拿不出扇子,就說出你的心境吧!表明如果你被犀牛所束縛,就無法對應此一問答。本來禪問答就毫無定律可言,如果能在無路中找路走,此種研究精神便值得欣賞。

二、打破常識

一日,世尊為說法而登高就座,文殊菩薩敲了三次槌子雲:“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聽了,一言不發地走下台來。

為何世尊一句話也沒有說,文殊菩薩便說他說法結束了呢?

這就是要打破常識。或謂說法便是要說話,便是一種束縛。既然世尊已體現真理之法,即不需以言語道出,其行、住、坐、臥無一不是無言的說法,隻要世尊在場,便是無言說法的始末,重點就在觀者反應的如何。

文殊菩薩未讓世尊說法,便表示說法已結束,即在表明“禪不需要用口來說,它就在超越語言及思考處”。

因此,禪學的重點不在學習而是體會。我們應該廢除對於說法的依賴,改以體驗修行才是。

自古雲:“百聞不如一見。”表示看一次的了解程度,遠勝於聽一百次。其實,百見不如一驗的學習手段很多,讀者想想即可了解。此外,我們周圍多的是學習的對象,隻要你能廢棄束縛之心,放眼看全世界,必不難發現世界即是一個學習的寶庫。

參禪需打破常識,人生也是這樣。按部就班、墨守陳規,終其一生隻能是浪費生命,而且,自身的存在因平庸而毫無意義。因此,隻有根據自己的條件,打破常規,才可能領略到瑰麗的世界。

三、無需定律

一名僧侶問大光和尚(837~903)。唐末禪師):“長慶道因齋慶讚,意旨如何?”大光和尚聽了便站起來舞蹈。僧侶見了立刻禮拜,大光和尚問:“見個什麼便禮拜?”僧侶也以舞蹈作答。和尚道:“這野狐精。”

僧侶為何一下子變成了野狐精?

金牛和尚跳舞的公案在前麵提過。這名僧侶不解金牛和尚跳舞之意,但心想不妨以長慶和尚的解釋為了解線索,於是以此問大光和尚。這時,大光和尚以跳舞作答,但他並不是在模仿金牛和尚,他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知道長慶解釋的真意,就直接學金牛和尚跳舞好了。

但是,僧侶此時突然有所悟,因為他在這一刻以前,雖然多方努力想了解此一公案,卻始終不得解。如今大光和尚以動作示範,使他連金牛和尚的行為含意也體會到了。當大光和尚為明白其理解程度而發問時,僧侶即以動作表現自己的心得,這便是體現。

然而,此刻大光和尚卻道“這野狐精”,意為僧侶不是真的領悟,何以見得呢?原來這僧侶固然領悟了不少,卻依然缺乏進一步的透悟,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畢竟隻是他人言行的翻版罷了。

筆者在前麵曾一再述及,禪學並沒有必須如何的定律,也不可能有,你必須因時因地臨機應變。如果能超越他人的模仿或借來之知,表達自身的境界,當然就是真的透悟了。

四、看什麼是什麼

佛經“楞嚴經”有這麼一段記載:“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這個公案究竟想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