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在禪悟中覺醒(2 / 3)

引用“楞嚴經”一節的這個公案,是釋迦佛對弟子阿難提及萬事皆空之悟時所言。

阿難很想知道什麼是開悟,而開悟的世界,也就是釋尊所見的世界。假如我能夠看出釋尊究竟看到什麼,當然就有得悟的可能。這是阿難一貫的想法。釋尊當然早就看透了阿難的心態,所以他才如此教誨他。

“吾不見”意味著遠離迷惘,什麼都不去想,處身於萬事皆空的得悟世界。“何不見吾不見之處”這句話,是說看本身便是束縛,而不管看或不看都是空無的世界。換句話說,釋迦佛是在告誡阿難,不要將萬事皆空,及得悟的世界,視為特別的世界,而加以認識或對象化,以避免自我束縛。

總而言之,隻要遠離自我,迷惘便消失了。看什麼是什麼,心不為之動的世界,便是萬般皆空。當一個人掙脫束縛,踏入萬般皆空的瞬間,便是得悟。得悟需要有動機,而這個動機來自身心的衝擊。

據說,常逃課的學生非常自我,常以自我的方式武斷地決定,終致成為個人感性的俘虜。要使這種學生恢複正常,與其以語言諄諄教誨,不如讓他熟知一般社會的運作較為有效。譬如沒有去過海邊的小孩,就幹脆帶他去看海,若是未嚐過山中生活的小孩,何妨帶他去山中度個假期呢?

從中,我們可以讓小孩在沙灘上盡情奔跑,或是讓小孩玩鋸圓木比賽,讓他們抒發內心的緊張與壓迫感。逐漸地,小孩自然會恢複身心的正常。

這種實際運作,也算是一種身心的衝擊及震撼。即使孩子們不能戲劇性地恢複正常,但隻要常常給予他契機,讓他們看到社會運作的真相,他們就有機會解脫自我束縛,明白自己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了。

五、吃茶去

有一次長慶和尚說:“寧說阿羅漢有三毒,不說如來有二種語。不道如來無語,隻是無二種語。”保福問:“作麼生是如來語?”長慶和尚雲:“聾人怎得聞。”保福道:“情知你向第二頭道。”長慶和尚問:“作麼生是如來語?”保福回答:“吃茶去。”

“吃茶去”究竟是何意?

阿羅漢就是能斷絕一切煩惱,值得人們尊敬、供養的聖人。三毒是指貪、嗔、癡;貪是貪得無厭,嗔是嗔惡、憤怒之意,癡是白癡、愚癡之意。“阿羅漢有三毒”這句話,是說阿羅漢已遠離,所以不可能有三毒。

“如來有二種語”,是指方便與真實二種說法。所以長慶和尚說:“佛法隻有真實,那有方便與真實二種說法呢?”

“聾人怎得聞”是指不論說什麼佛法,都必須擁有與佛相同的經驗才能了解。比如聽別人說水有多冷時,假如聽者有過摸冷水的經驗,自然很快就能了解。

“你向第二頭道”是責備長慶,將人二分為有經驗與無經驗兩種。簡而言之,就是以方便與真實二種角度來看,而接受第二層次的體會。雙方討論至此時,最後如何以真實的語言歸納佛的真實呢?那便是“吃茶去”!

這句話自然、坦率而樸實,雖是聽慣的一句話,卻是如此真實地表現了真理,幾乎使人的思想,無法滲入其間。

這是說,真理根本不限定於何處,宇宙無不充斥著真理,問題在於你有沒有慧根罷了。

人與人的差異即在此,包括是否了解內容、放不放手去做、相信與否等都是二擇一,不可同時兼得。

六、佛在心中

趙州和尚向弟子說:“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

這句話能使你去迷轉悟嗎?

“金佛不渡爐”意味著,金子打造的佛像,放人爐中便熔化;“木佛不渡火”指木造佛像一接近火就會燒掉;“泥佛不渡水”是指泥製佛像一浸入水中,就全部化掉了。

這個比喻究竟有何意呢?當然不是說金、木、泥製的佛像毫無價值,它隻不過表示我們自身的情形而已。也就是說,火燒或水淹都能使人死亡,人原是十分脆弱的。不過成佛者也是脆弱的人類,如金佛、木佛、泥佛一般。製造佛像的材料都很脆弱,但是,當它們都被造成佛像而受人崇拜時,即成為人們信仰的對象。

須知,我們的五體經常從孔穴流出汙穢,放出臭氣,在欲望與愚蠢中生活,可以說人若能看透自身,百分之百會自殺,因為它是多麼醜陋的存在啊!但如果因而否定說“人才不是佛”,這便被外表所束縛了。

這一點可從人的生活狀態得到證明。難道每個人都能自給自足嗎?由此可見,所有人都是在接受他人恩惠的情況下生活著。

人自呱呱墜地,及至長大成人,可說是需要最長歲月的動物,而且如果沒有他人保護,根本就無法成長。就算能長大成人,比起自己受之於社會的無限恩惠,是多麼難以圖報啊!思及此,我們即可了解,所有人都是為了給予他人好處才拚命工作的,這便是個人體內的佛性作用。

當你體識到那些髒兮兮的人,其實便是佛時,即使整個社會故態依舊,你的內心也會產生很大的變化,那便是由迷惘到領悟的變化。